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0

出动14万匹马,只活着回来3万匹……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漠北之战汉军共出动14万匹马,却只回来3万匹,这是上门烧报纸吧?】

漠北之战汉军的战损情况,特别是马匹的损失,史书的记载让人难以置信。

一共出动14万匹马,结果回来的不到3万匹,说明有11万匹马战死或其它情况损失了。相比汉军士兵战损仅小数万人,这个“士马比例”明显是有问题的,起码会让人疑窦丛生。

先抄书——

【《史记-卫霍列传》: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将各五万骑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骠骑将军亦将五万骑,车重与大将军军等……两军之出塞,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而复入塞者不满三万匹。】

【《汉书-卫霍传》:上令大将军青、票骑将军去病各五万骑,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去病……去病骑兵车重与大将军军等……两军之出塞,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而后入塞者不满三万匹。】

【《史记-匈奴列传》:乃粟马发十万骑,私从马凡十四万匹,粮重不与焉……初,汉两将军大出围单于,所杀虏八九万,而汉士卒物故亦数万,汉马死者十馀万。】

【《汉书-匈奴传》:令大将军青、票骑将军去病中分军……初,汉两将大出围单于,所杀虏八九万,而汉士物故者亦万数,汉马死者十余万匹。】

【《资治通鉴》:乃粟马十万,令大将军青、票骑将军去病各将五万骑,私负从马复四万匹,步兵转者踵军后又数十万人,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票骑……票骑将军骑兵车重与大将军军等……两军之出塞,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而复入塞者不满三万匹……是时,汉所杀虏匈奴合八九万,而汉士卒物故变数万。

——————

三本史书的相关数据记载几乎完全一致,再结合漠北之战的战役具体过程,汉军此战整体编制及战损情况如下:

1、正规军士兵共10万人,官马10万匹,卫霍各5万人/骑;

这是绝对主力部队,战事也都主要是由这10万骑兵(含部分车兵)打的。

2、私马共4万匹,是从民间征用,主要负责正规军的辎重运输。

这里首先要明确,这些私马是基本不符合战争要求的,或者说相比那些官马“硬件条件”差距太大,不然汉武帝、卫青该调用这些私马加入正规军,谁还会嫌正规军“士马数”多呢?

卫霍各5万骑,还是各7万骑,对于战事开战当然是后者更有利,多多益善嘛。

后勤部队没有马,那就用纯人力去解决,再困难也没办法,肯定要以满足前线战事为第一要务。

这就导致,认为“私马共14万匹”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一来明显不符合史书记载,二来,14万匹马中,真的就挑不出哪怕小几万匹马来参加正规军、加入实际作战?这显然不符合情理、逻辑。

所以,私马实际就是4万匹,主要承担的是后勤辎重运输工作。

3、步兵数十万人,其中肯定有相当比例的汉军正规作战部队(即正规步兵军团),其他多数比例,才是由征用的民夫组成的纯后勤辎重部队。

结合战役具体过程,霍去病这一路一直在狂飙突进,他的首要任务、目的,就是迅速找到、歼灭左贤王部、单于本部的匈奴军队。

至于打下来的地盘,俘虏的匈奴士兵、百姓,都由后续的步兵军团来接手,防守这些地盘,监视、处理俘虏,让霍去病完全没有后顾之忧,只用专心于最关键、最首要的前线作战任务。

这说明:

(1)汉军整体构成实际是三个层次:骑兵军团负责进攻推进,步兵军团负责跟进掩护,后勤部队负责辎重转运、粮食供给。

实际就是有“三波军队”先后涌向漠北,一波接一波。

(2)这一战的实际目的就是彻底深入漠北、全面决战,不干掉匈奴誓不罢休。

但是在战前,谁也不能保证漠北之战就一定能像史实那样进展顺利、迅速获胜,要是推进不顺呢?

或者说,要是霍去病(也包括卫青)做不到“取食于敌,卓行殊远而粮不绝”,岂不就是“孤军深入、弹尽粮绝”?前景岂非大大不妙?

因此,汉武帝、卫青等人全盘谋划、充分准备、以策万全,除了燕代当面一直以来的骑兵军团,还从其它战区调来了步兵军团,甚至以全国之力准备后勤,这才是全面决战的正常准备力度。

接下来看看此战中,汉军在士兵方面的战损情况。

霍去病这一路,《史记》说“师率减什三”,《汉书》说“师率减什二”,即霍去病部战损1.5万或1万士兵。

卫青这一路,在阻击、包围伊稚斜单于">伊稚斜单于那一战,史书都说是“杀伤大当”,这一战卫青的战果其实是9千余,所以战损大致也在这个数字。

之后是追击战,卫青斩首虏万余人,自然也会有战损,鉴于卫青还是明确取胜的,不难得出范围,卫青部战损1—1.9万。

所以汉军总体战损,2万是下限,3.5万是上限,实际最可能就是2-2.9万之间,即采用《汉书》对霍去病战损的记载,班固既然对司马迁的记载做出明确修改,肯定是有较为坚固的史料支持的。

按照汉军此战,正规军士兵、马匹数量大致“1:1”的配比比例,可以得出结论:汉军漠北之战,马匹战损数量在2-2.9万匹之间,最多不超过3.5万匹!

由此,三本史书众口一词的“复入塞者不满三万匹”,实在不能不让后人奇怪、难以理解,明明只战损3万匹左右,怎么就只剩下3万匹了(相当于损失11万匹)?

几乎3倍以上的差距,怎么会差距这么大?!

真要解释,无非两种可能:

1、从漠北之战开启,最终到撤军入塞,这一时间阶段里,汉军的马匹出现了极为严重的“瘟疫”、不适应大幕及漠北气候等现象,导致汉军马匹大批量的“非战争性死亡”。

这是可能性最大的,只有这些“自然因素”才有如此的威力、杀伤性。

但是史书对此毫无记载,同时,马匹死了这么多,汉军士兵、百姓的生命安全却都没啥事,这也是令人困惑难解的。

2、史书实际是搞错了汉军马匹的战损数字,把“战损3万匹”误解成了“只剩下不足3万匹”,即完全相反!

除了前文根据史书记载的战损进行推断,我们也可以根据漠北之战的具体战役过程,再来还原、逼近一下。

(1)漠北之战的整体持续时间,最多半个月左右。

这里有个很明确的“战役时间计算方法”,即卫青部从定襄郡进军到茏城附近所花费的时间,之后他就拦截、阻击伊稚斜单于">伊稚斜单于了,整体战事(包括霍去病)稍后几天就宣告结束。

卫青在实战中任务是迂回包抄,所以他更可能走的是曲线而非直线,以免被匈奴更早发现。

从定襄郡到茏城附近,大致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到蒙古后杭爱省首府车车尔勒格市、额勒济特县。(中蒙考古界已确定,东汉龙城遗址位于后杭爱省额勒济特县。)

直线距离2200里,卫青的曲线进军距离估计要在2500里左右。

霍去病在一打河西的时候,给出了汉军骑兵速度的上限,即250-280里/天,卫青所部战马的速度肯定不如霍去病,就按200里/天算,实际进军到茏城,需要花费12天左右。

鉴于卫青这是迂回包抄,他肯定是全力、火速进军,时间上不可能拖延。

也就是说,最多12天后,卫青就赶到了茏城附近,稍后就和向西逃跑的伊稚斜单于">伊稚斜单于开战,整个战事最多持续半个月。

之后卫青和霍去病两部会师,联合举行封狼居胥等活动,随后撤军,这个时间就很难界定了,毕竟现在是在庆贺,撤军返回的途中也没有了作战压力,不用赶时间了。

(2)汉军马匹的全部战损,由“作战损伤+前后损伤”组成。

作战损伤很明确,在2-2.9万之间,前后损伤的数字(刨除瘟疫这类严重意外),比如进军途中、后勤转运途中、撤军途中,总归有相应损伤。

但这个损伤比例,正常来说,应该是极低的,要是在这些非作战环节中就出现重大损伤,那汉军就无法打仗更不要说取胜了,汉方“养马产业”的水平、层次,也不能不令人严重怀疑。

这种现象应该是不太可能发生的。

(3)光是李广、赵食其两只军队就带回来了大概2万匹马!

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李广赵食其因为迷路,没有赶到单于庭,反而进军到了漠南,所以他这两只军队,马匹应该没有多少实际损伤。

卫青所部共5万骑兵,他麾下虽然只有前后左右四名将军,但部队编制是有中军的、共五军,作为先锋部队的李广赵食其前军、右军,兵力要适当高于平均值,所以他俩总兵力要在2万左右。

他俩肯定是没有遇上瘟疫(假设卫青霍去病部在漠北发生此类现象),进军途中也没有重大损伤的记载,所以这2万匹马至少是回来了。

也即是说,其它12万匹马,只回来了1万匹马,几乎是全部葬送在了漠北,这个事情真的可能么?

实话实说,确实没有坚实证据,可以证明汉军没有出现过非战时的严重意外损伤,但短短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出现这种马匹大批量、密集死亡,史书怎么可能没有丝毫记载?

因此我的观点倾向于,实际根本没有过瘟疫等意外现象,就是史书搞反了具体数据,把“战损3万匹”误解成了“只剩下不足3万匹”。

实际情况是,汉军此战战损3万匹马,实际回来了11万匹马,这个就很正常了,也很容易理解与接受。

而且,汉军此战,特别是霍去病那一路,打下了左贤王部的几乎所有地盘,之后单于庭等单于本部地盘也多数攻陷,汉方实际是有大量俘虏的,包括匈奴百姓、牲畜,所以汉军俘获的马匹数量应该较为可观,至少可以弥补作战战损。

说不好听的,汉匈之战中,“马”可能比“士兵”还重要、金贵,要是漠北之战汉方实际损失了11万匹马,无论是战损还是意外损伤导致,那这个仗真的能算打赢么?

“国本”都几乎没了,汉武帝还有心思去大夸特夸霍去病?不把卫青、霍去病军法处置,就算他俩运气了。

基本可以断定,班固、司马光他俩就是“抄袭”司马迁的,所以关键的问题是,司马迁怎么会搞错这个数据记载呢?

希望不是故意,否则可就是上门烧报纸——糊弄鬼呢!

单字解释: 出 动 万 匹 马 只 活 着 回 来 万 匹 …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