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李世民晚年生活揭秘,武则天为何瞧不起他做了什么

    2024.02.15 | lishimi | 次围观

    李世民晚年生活揭秘,武则天为何瞧不起?他做了什么?

    作为大唐王朝的第二位君主,唐太宗李世民素有“千古一帝”之称。在他的治理下,唐朝的经济繁荣昌盛,国力傲视群雄,其功绩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独步天下。

    然而,即使是如此伟大的君主,也并非完美无缺。

    李世民晚年奢华生活,对百官谏言置之不理,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就连武则天也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他的拒谏和骄逸之风让唐王朝受到批评。

    魏征曾为李世民写下200多件事务的建议,但李世民的态度逐渐变化,开始厌恶直言。尽管大唐帝国在他统治下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仁义道德并未得到提升。

    李世民对待下属的情感未能完全体现诚信,虽然有善始之勤,但未见克终之美。在贞观政治的早期,他还能够接纳直言劝谏,但渐渐地却变得厌恶直言,虽然有时还勉强容忍,但已不如之前豁达。

    公元637年,马周上疏,针对李世民过度建造宫殿,导致百姓负担加重的状况提出批评。他认为,李世民应该减轻百姓的负担,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休息。

    公元639年,太宗李世民因过度修建宫殿、享受游乐设施,使百姓劳役日益沉重,一些朝臣进行劝谏,但他却以“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为由,引起了魏征的不安。

    他于是呈上了著名的《十渐疏》,批评李世民在十个方面日渐暴露出来的缺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李世民对待百姓的态度,他认为李世民的言论恐怕不是兴邦之至言。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李世民表现出了奢侈和拒谏的习气。一次,房玄龄和高士廉遇到负责宫室营造的少府少监窦德素,随口问了一句:“北门(玄武门)近来在营造什么?”

    李世民听说后,非常生气,立即叫来房玄龄和高士廉训话,说他们只需要管好南衙的事情,不需要管北门的小工程。

    这些事件都反映了李世民对于百姓生活的忽视,以及他对于权力的过分追求。

    1. 房玄龄和高士廉为见皇帝惊恐不已,忙不迭地谢罪,但魏征表示疑惑。他认为这两位是李世民的重要帮手,理应对朝廷内外的事务了如指掌。

    如果北门工程有建设的必要,他们理应协助李世民推进;如果没有,他们也应当劝谏李世民停工。向有关部门询问是他们的职责,不明白为何被李世民责备,更不清楚为何要谢罪。

    然而,李世民面对魏征的质疑,默默无言,显得愧疚。 2. 房玄龄和高士廉在见皇帝时惶恐不安,立刻向他道歉。

    然而,魏征对他们的行为表示不解。他认为这两位是李世民的重要助手,理应对朝野事务了如指掌。如果北门工程有必要,他们应该帮助李世民推进;如果不必要,他们应该劝阻李世民。

    向有关部门询问是他们的职责,不明白为何被李世民责备,更不清楚为何要道歉。面对魏征的质疑,李世民沉默不语,似乎很愧疚。

    1. 房玄龄和高士廉在见皇帝时神色惊恐,立刻向他道歉。然而,魏征对他们的行为感到不解。他认为这两位是李世民的重要助手,应该对朝廷内外的事务了如指掌。

    如果北门工程有必要,他们应该协助李世民完成;如果不必要,他们应该劝阻李世民。向有关部门询问是他们的职责,不明白为何被李世民责备,更不清楚为何要道歉。

    面对魏征的质问,李世民默不作声,似乎感到很愧疚。

    历史上,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和连年战争是最耗费民脂民膏的事情,然而为了个人享乐而大兴土木,则是贪婪暴虐的行为。

    贞观二十一年,李世民为了个人的舒适,花费重金修建了翠微宫和玉华宫,挥霍无度,让百姓心生不满。他的一意孤行和对基建的亲自抓握,导致长安、洛阳等地的宫殿规模宏大,花费了数以亿计的白银,这种奢侈浪费让人民深受其害。

    洛阳宫曾是隋炀帝加强南北统治的工程,但在其荒淫无道的统治下,它沦为了娱乐之所。李世民接手后,他又继续营造,耗尽了公私之力,甚至不惜用生命和金钱打造出了华美壮观的建筑群。

    晚年,李世民更加沉迷于酒色之中,对妻子的去世也并未引起他的深思。反而,他开始毫无节制地追求年轻美貌的女子,即使是自己的弟媳妇也不放过。

    在14岁的年纪,武媚娘就被选入后宫,凭借其美貌和聪明才智,很快成为了才人。然而,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李世民在齐王李元吉死后,将他的弟媳妇杨氏引入后宫。

    接着,庐江王被杀后,他的爱姬也被迫成为了皇帝的妃子。这种无节制的生活最终耗尽了李世民的身体,使他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

    在贞观后期,李世民沉迷于游猎和享乐,这已经引发了人们的不满和反感,并对国家的治理和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

    贞观十五年,羽林军哗变,他们希望李世民能停止游猎,但最终,这些卫兵都被以“大逆罪”处死。这场哗变虽然被平息,但李世民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却已不再是那个开明公正的皇帝。

    即使年迈,李世民依然对战争有着深深的喜爱。贞观十九年,他不顾众人劝阻,下令进攻高丽,水陆两军总计近10万人。

    然而,唐军的进攻却受到了高丽顽强的抵抗,最终在同年十月撤兵。随后,李世民试图通过轮番攻击让高丽疲惫不堪,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不仅未能获得多少好处,还引起了邻国的不满和国内民众的怨言。

    甚至,连嫔妃徐惠也看不下去,上书规谏李世民。

    近年来,我发现百姓们不仅在劳役中挣扎,还要承担东征辽海和西征昆丘的战斗重担。士兵们疲惫不堪,身披沉重的盔甲,舟车在长途运输中疲惫不堪。

    征召士兵,他们的生死与去留,往往受风浪影响,甚至可能丧生或粮食被抢。一人辛勤耕种,或许只能收获几十年的粮食,但一艘损坏的船只可能导致数百石粮食倾覆。

    这就像用无数的农业资源去填平无尽的大海,损失了本可以得到的利益,而军队也已经遭受损失。

    战争的残酷性被先贤们警醒,广袤的土地并不能保证安宁,人们因劳苦而生乱。宫殿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徐惠是李世民晚年最爱的妃子,她聪明好学,深得李世民喜爱,被誉为“贤妃”,她的奏疏文辞优美,言辞切中要害。

    李世民阅读后深感欣赏,尽管他没有从实际行动上进行反思,但他仍然慷慨地奖赏了上书的徐惠。

    李世民在贞观年间大力干预修史,虽然有些人认为他过于注重自身的荣誉,但这其实推动了唐朝的繁荣昌盛。在他的任期内,唐朝的修史活动空前活跃,完成了许多重要的史书,如《南史》、《北史》和《隋书》等。

    李世民深知史书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因此他在鼓励史官修史的同时,也强调了史书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要求史官要“秉笔直书”。

    这无疑对当时在任的史官来说是一种压力,但他们也明白这是历史的使命,因此他们更加努力地去编撰出公正、客观的史书。

    史书的编纂者需具备客观公正的态度,坚持事实为上,不篡改历史,也不受自身偏见左右。同时,他们还需严谨对待史料,以提高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确保史书的真实性和价值。

    然而,史书记载中出现过一些不尊重史实的现象,北宋名臣司马光痛斥李世民强行索要居注 ,开了恶例,使唐朝皇帝干涉历史记录,导致史书失去公正性。

    李世民心知肚明修史原则,却仍犯此错误,即使武则天也对此不满,甚至看不起他的做法。

    当李世民的生命即将走向终点时,他四处寻找仙丹妙药,希望能获得更多的“长生不老”之药,但所有的尝试都无法减轻病痛的折磨。

    最终,这位开创了盛世的皇帝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与世长辞。公元649年5月,唐太宗李世民在翠微宫度夏期间,病情突然恶化,痛苦不堪。

    太子李治日夜守护在旁,已经数日没有进食,忧虑至极,连头发都变白了。看着这个一直以来孝顺无比的儿子,李世民眼中充满了泪水,说:“你如此孝顺,我还有什么遗憾呢?”

    5月26日,李世民的精神稍微好转。在这个关键时刻,他再次召见了长孙无忌和禇遂良进入寝殿,正式交代了他的政治遗嘱。

    遗嘱草拟完毕,李世民静静地闭上了眼睛。从此,贞观之治正式落幕。

    尽管李世民在晚年逐渐变得骄奢,耗费巨资建造宫殿,频繁巡幸各地,导致税赋加重,社会矛盾日益加剧,但他还是抽出时间写下了名为《帝范》的文章。

    通过研究历史和总结自己的执政经验,他向太子李治传授了政治智慧。李世民发表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既是对他自己和太子的教诲,也是一种自我反思和总结:“得益多于损失,所以人们不会抱怨;功劳大于过错,所以事业不会衰败。”

    这句话可以说是对李世民一生的完美总结。毕竟,没有人是完美的,但是李世民能在晚年以如此清醒的态度审视自己的一生,并真诚地评价自己的功过,既不避讳自己的缺点,也不夸大自己的优点,这是非常难得和值得赞赏的。

    请注意,本文只提供参考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应用建议。如文章内容涉及版权、图片等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相关责任内容。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