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楚汉风云:从落魄公子到行刺之人,最后到谋圣,张良经历了什么?

    2022.12.25 | 历史网 | 次围观

    张良,汉初三杰之一,被很多人称为谋圣,也有人把他和陈平说成是阳谋的谋主和阴谋的谋主,但是张良这个“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的名头是刘邦说的,还是在一次宴会上,在此之前,你说张良有多牛,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但是刘邦这个天子都说他牛了,于是很多人就随声附和的说他牛了。张良到底牛不牛呢?他为什么会成为谋圣?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来一探究竟。

    张良的身份在不断的转化,从最初的落魄公子到后来的刺客,再到藏匿于下邳的仁侠,然后才逐渐成为刘邦身旁的重要谋士,一直演化成刘邦口中的“汉初三杰”和后世人景仰的“谋圣”。

    落魄公子:五代韩相,生而显贵,一朝落魄,无人问津。

    最开始的张良就是一个纨绔子弟,他是六国贵族后裔,可以说从小就在蜜罐中生长,你说他有什么能力我是不相信的,但说他有什么毛病,我却是确信的,那个腐朽没落阶层的人,身娇肉贵贪得无厌,如果秦不灭韩,估计很多人还能继续纸醉金迷的生活,但是秦灭韩,他们的一切幻想都破灭了。

    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是韩国世家子弟,其祖辈多人在韩国担任丞相,张氏家族的势力在韩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果没有发生什么意外的话,张良最起码也是朝堂上的高官,抑或是韩国的宰相,但秦灭六国,让张良家族一落千丈,除了有些钱财之外,政治权力全都被剥夺。秦灭韩的时候,张良年幼还没有担任什么职务,他家里的仆从就有三百多人之多,张良的弟弟死去,张良并不为弟弟发丧,而是把家里的钱财全部都拿出来,用于去网罗天下刺客。你说这时候的张良有多大的智慧,那是不可能的。他唯一的想法是用掌控的资源钱财,去收买那些具备刺杀能力的人刺秦,准确的来讲就是杀死秦王政,来为国家报仇,为自己的家族雪恨。你说他有国家大义,我倒不认为,私恨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因为家道中落给张良带来的身份落差,什么叫一落千丈?张良的遭遇就叫做一落千丈,这股对秦的仇恨是无法泯灭的。

    刺客任侠:觅力士博浪沙刺秦,中副车终成遗恨,隐姓名下邳为任侠。

    张良最开始的想法比较直接了当,他想用财富去找到刺客,直接杀了秦王政,这样一了百了,可以最直接的报仇血恨。因此他可是四处网络刺客,以完成自己刺秦的夙愿。

    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史记·留侯世家》

    有钱能使鬼推磨,张良用家族积累的财富,寻觅到了叫做沧海君的力士,这位力士可以挥动两百多斤的铁锥,正是刺秦的最佳人选。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史记·留侯世家》

    有了人手就要等待机会,秦始皇喜欢出巡四方,这给张良提机会,在秦始皇一次东游时,张良提前和沧海君等一干刺客埋伏在博浪沙,准备狙击秦始皇。但当秦始皇出行的队伍经过时,张良傻了眼,那里面车马众多,根本看不出哪一个是秦始皇所坐的车马。怎么办?机会一纵即逝,不能有任何的犹豫。于是张良选择了其中一个最为华丽的车马,令沧海君动手,两百多斤的铁锥把马车击的粉碎,同时张良和其他刺客手中的弓弩万箭齐发,将这辆马车中的人射成了刺猬!“有刺客!抓刺客!”的声音不绝于耳,张良和沧海君等人撤退了,但不久就传来消息,沧海君击中的并不是秦始皇的车马,而是随从的车马,这意味着张良的行动失败了。

    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史记·留侯世家》

    秦始皇大怒,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竟然有些六国的遗老遗少敢对自己下手,于是发布诏书,诏告天下捉拿刺客。各郡县的人都行动起来,都是为了捉拿张良这个幕后的元凶。张良没有办法,只好隐姓埋名藏匿在下邳,做起了任侠。

    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常杀人,从良匿。——《史记·留侯世家》

    任侠是干什么的呢?简单将就是利用自己的资源,为天下反秦义士提供帮助的。张良有什么资源呢?当然还是家族积累的财富了,项羽的叔父项伯杀人,也逃到下邳寻求张良的庇护,可见张良这个任侠做的有声有色,自己就是被通缉之人,还可以帮助他人藏匿。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史记·留侯世家》

    知识可以改变人的认知,通过学习张良发生了变化。张良的下邳藏匿的时候,最重要一件事就是遇到了黄石公,并得到一本叫做《太公兵法》的书,当然这个过程写的过于神奇,就像神话故事一样并不足以为信。但在藏匿的过程中,张良学通过学习实现自己认知学识的进化,却是不争的事实。否则他的身份不会是谋圣,而只是一个出名的刺客,留在历史的记忆之中。

    反秦之人:秦失其鹿,群雄并起,张良遇到了刘邦。

    史书上只记载了张良帮助了项伯,实际上张良在十年间帮助了很多反秦义士,不仅为自己博得了任侠的美名,也为自己日后反秦积累了资源,张良通过做任侠,将自己的财富转为了可用的人力,这是资源的一种转换。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史记·留侯世家》

    在下邳做了十年任侠,机会终于来了,陈胜在大泽乡起兵,天下皆反,张良也聚集了百余人,开始了自己的反秦事业。

    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史记·留侯世家》

    但张良的这点人马实在是成不了什么气候,刚好景驹自立为楚王,就在留县附近一带活动,于是张良带领自己的几百号人准备去投靠。但在半路上遇到了刘邦,刘邦当时手下有几千人,刚好到下邳西边攻城略地,于是张良这几百号人便被收编了,成为了沛公刘邦的手下。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把《太公兵法》上的一些谋略说给沛公刘邦听,刘邦十分赞赏张良的才华,常使用《太公兵法》中的谋略。张良于是对很多人说:“沛公简直是天神下凡,我跟别人说的时候,他们都不知道我在说什么,而沛公则一点就透,简直是天之子!”因此张良不再去见景驹,而是留在了刘邦的身边跟从。

    及沛公之薛,见项梁。项梁立楚怀王。良乃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跟着沛公刘邦到了薛地,见到了楚军的领袖项梁,此时项梁已经立楚怀王,于是张良对项梁说:“君既然已经立楚国的后人熊心为王,韩国诸公子中韩成也很贤德,可以立为王,以增加反秦力量。”项梁于是让张良去找到了韩成,并把他立为韩王,由此可见,这个时候的张良从骨子里还是想恢复六国旧制的。

    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史记·留侯世家》

    韩成知恩图报,委任张良做了申徒,也就是司徒,这可是高官。张良和韩成带着几千人在韩国的旧地攻陷了很多城池,但这并不是因为张良的军事指挥才能突出,而是因为那里的群众基础要好,毕竟是韩国旧地。但是秦军反攻时又被夺走,他们只好在颍川附近打起了游击,由此可见,张良实际领兵带队的能力一般,不具备很强的军事指挥才能。

    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史记·留侯世家》

    刘邦率军西入关中,张良跟从在身侧,面对秦军刘邦打算用两万人强攻,张良并不赞同,他对刘邦说:“秦兵还很强大,不能轻敌。我听说秦军的主将是屠夫的儿子,对于这样的人,要用利益去诱惑,他们就会顺从,请沛公先不要动,准备五万人的粮食器具,在山上插满旌旗作为疑兵,然后让郦食其带上重金去游说秦将。”

    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史记·留侯世家》

    秦将果然同意了刘邦的请求,准备和刘邦一起向西进攻咸阳,刘邦想按照他的计划行事。张良又说:“现在只不过是秦军的主将想背叛,但恐怕他手下的士卒不会听他的,想和他们一起攻打咸阳,必然不太保险,可能会导致危机,不如趁现在他们军心不稳,防备松懈的机会一举击败他们来的妥帖!”刘邦按照张良的办法,立即发动了对秦军的进攻,一举击溃了秦军而兵进咸阳。张良的能力不在于军事的指挥才能,而在于政治上的敏锐度和对人心的把控,对人性弱点的了解。

    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史记·留侯世家》

    随着刘邦兵进咸阳,在咸阳宫做起了现成皇帝,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危机也慢慢到来了,樊哙意识到了这样做的危险,但对于樊哙的直谏,刘邦表现的不屑一顾,张良于是便对刘邦说道:“沛公能够到咸阳来,并不是因为你有足够强大,而是因秦人无道,你才有的这个机会。我们的目标应该是为了禁暴除害,而进咸阳后,你如今的作为和秦人一样,这就所谓的‘助纣为孽’,尽管樊哙说的话不中听,但是‘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沛公能听从樊哙的建议,离开咸阳还军霸上!”张良说话很有分寸,他并不想把事情归功于自己,而是让刘邦听从樊哙的建议,樊哙不过是个屠狗之辈,没有张良背后的指点,怎么会有这种智慧和见识呢?

    鸿门宴上表现最惊艳的不是半路上尿遁的刘邦,不是留下来打圆场的张良,更不是义气用事的项羽和老谋深算的范增,而是这个武夫樊哙,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不仅有勇气而且有智慧。字字句句都说到了项羽的心坎上,令项羽不敢动手,也不能动手,从而把鸿门宴上仅有的一点波澜也化险为夷,你说这是樊哙的智慧?不!在我看来,这是张良的刻意安排。

    气度格局:谋圣不仅有非凡的智慧,也要有过人的胸襟。

    楚汉争雄,刘邦数次败于项羽之手,他有点泄气,便问身边的谋臣勇将,有什么办法能击败项羽?谁可以和我一起达成这个目标呢?很多人并不答话,只有张良为刘邦分析了天下大势。

    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说:“九江王英布是楚国的勇将,但是他与项羽之间有矛盾,可以利用;而彭越和齐王田荣反对项羽,这两个人可以用来驱使;你手下的大将之中,只有韩信可以担当大任、独当一面,只要你能拿出足够多的本钱,用真实的利益去拉拢这三个人,则楚军可破!”事实证明,张良的论断非常正确,在最后垓下之战中,指挥汉军的正是韩信,而诸侯联军中出力最多的则是英布和彭越,正是靠了“汉初三将”的帮助,刘邦才彻底击败了项羽。

    刘邦数次败于项羽手下,于是他听郦食其的建议,准备授予六国贵族后裔印信,让他们各领其国,以分化瓦解项羽。张良知道这一消息后,立刻对刘邦说:“这根本不是兴国之论,而是亡国之言,你如果那么做的话,权力就被六国贵族瓜分,到时候谁还会帮你?他们只会维护自己的利益,反过来还会和项羽连成一片,因为项羽本来就是六国贵族的代言人,而你不过是草根出身,现在又是新兴地主势力的代言人而已,你放弃了关中父老的支持,怎么可能得有天下!”刘邦听了张良的话以后,没有按照郦食其的建议,去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才保住了自己的根基不动摇。

    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语在《淮阴》事中。——《史记·留侯世家》

    汉四年,韩信在破齐后想自立为齐王,并且派使者让汉王刘邦授予他假齐王的头衔作为试探,开始的时候,刘邦很生气并破口大骂说:“这个小子真是没有志气!”张良见势不妙,赶紧示意刘邦不要那么说,刘邦立刻改变了自己的语气,继续说道:“要做就做齐王,做什么假齐王,跟了我这么久,还是这样没有志气!”随后让张良带上印信,去齐地正式任命韩信做了齐王,从而化解了一场危机。

    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史记·留侯世家》

    天下已定,功臣们都开始争论起谁的功劳大,谁应该有更多的封地,谁的官位应该更高,而张良却始终没有提及自己有什么功劳,他知道恩重莫过于天恩,自己有没有功劳,刘邦说了算!在刘邦让他选择封地时,张良说:“我在下邳起家,与陛下在留县相识,这是上天给我的机会,把我交给了陛下所差遣,陛下用我的计策偶尔能够获得成功,这并不是我的能力,而是因为您的决策英明,三万户对我来讲,实在太多了,我不敢接受,如果您一定要封赏,就把留县封给我吧。”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史记·留侯世家》

    刘邦分封了很多功臣,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没有得到封赏,于是他们三两成群聚集在一起窃窃私语,有抱怨、也有愤恨。这件事被张良发现,当刘邦问起的时候,他说:“这些人要造反?”刘邦说:“那可怎么办?”张良建议道:“陛下,你平时最恨哪个人呢?”刘邦想了想说:“是雍齿,这个人多次背叛我,但是因为他有功劳,所以我才没有杀他!”张良说:“如果你不想让部下背叛的话,就赶紧封雍齿为侯,其他人自然就没有什么怨言了。”刘邦第二天立刻封雍齿为什邡侯,那些有怨言的人听说了以后,纷纷表示:“连雍齿都会被封侯,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张良又替刘邦化解了一次危机。

    留侯曰:“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于是高帝即日驾,西都关中。——《史记·留侯世家》

    刘邦得天下以后,定都是个很关键的问题,那么都城究竟设在哪里呢?很多跟随他在沛县起名的老部下,都希望把都城定的家乡,而这时刘敬提出还是把都城定在长安比较好,因为这里地处关中沃野千里,是定都的首选。在刘邦犹豫不决的时候,张良为他分析了利弊,张良说:“洛阳不是定都的好地方,因为它太小了,而且四面受敌,又没有什么物质资源来作为保障,根本不是用武之地。关中就不一样,关中东面有崤山、函谷关,西面有陇山、岷山,肥沃的土地方圆千里,南面有富饶的巴、蜀两郡,北面有利于放牧的胡苑,关中可以依靠三面险阻来固守,只用东方一面控制诸侯。如果诸侯安定,可由黄河、渭河运输天下粮食,往西供给京都;如果诸侯发生变故,可顺流而下,足以运送物资。因此,刘敬说的是对的,希望您能够采纳。”张良再一次把功劳记在了刘敬的名下,但这丝毫没有掩饰张良的智慧,刘敬是提出了定都关中的建议,但是这里面的利弊得失却是张良给刘邦说清楚的。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当初秦人能够东出,进而一统天下的重要原因就是拥有关中之地,而战国中最先崛起的魏国,则因身处四战之地,既要面对来自西方秦国的威胁,同时又要顾忌东方齐国和南方楚国的威胁,加上与身旁的韩、赵两国之间的关系融洽,最后变成了弱国。

    留侯曰:“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史记·留侯世家》

    在关于继位的问题上,张良也表现出了足够的智慧,刘邦想废长立幼,很多人认为是对戚夫人和小儿子刘如意的宠爱,但在张良看来,这不过是为了打压吕氏势力的一种做派罢了。因此当吕后派人找到他时,他说:“陛下当年在很多次危难之中用我的计谋,虽然侥幸获得成功,并不是我的功劳。今天天下安定,因为他自己想换太子,这是骨肉之情,是陛下自己的私事,我们做臣子的,就算有几百个,也没办法改变陛下的想法呀!”在吕后的一再逼问下,张良才说让他去请出“商山四皓”,用来巩固太子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商山四皓出山之后,刘邦在一次大宴中发现了这四个老者,当别人告诉他这是“商山四皓”后,刘邦不仅叹息了一声,无奈的对戚夫人说:“太子羽翼已丰,已经无法废立了!”你说刘邦是害怕了“商山四皓”,当然不是!那四个行将就木的老者怎么能让刘邦恐惧呢?刘邦恐惧的是自己身边所有的人,包括谋圣张良都已经背叛了自己,站在了吕稚的身侧。如果自己不及时悬崖勒马的话,恐怕就不仅是戚夫人和刘如意不会有什么善终,连自己这个大汉天子,也会彻底成为孤家寡人。

    有人说张良的最大智慧在于知道功成身退,同样作为“汉初三杰”的韩信被杀,萧何被猜忌。实际上张良做的可不是功成身退,而是顺应时势,他既然帮助吕雉巩固了太子刘盈的地位和吕氏的势力,吕雉又怎么会对付他呢?

    任何人的成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张良从遭人唾弃落魄公子,到万人敬仰的“汉初三杰”,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经历了沧海蹉跎和世态炎凉后,看透了世人,看清了世界,最终成就了自己。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单字解释: 楚 汉 风 云 从 落 魄 公 子 到 行 刺 之 人 最 后 到 谋 圣 张 良 经 历 了 什 么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