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你真正了解历史吗,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历史?

    2024.05.07 | lishimi | 次围观
    你真正了解历史吗,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历史?
    什么是历史呢?最通俗的理解就是指过去的事情,我们都习惯说过去已经成为历史,无法更改,指的就是过去的事情。专业的角度指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历史在古代简称史,古人对历史都是十分看重的。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实的过去,让人在现实中能得到有用的经验。历史也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历史的重要性。但是历史毕竟都是过去的事情,而过去的事情历史真的记载的真实吗?真的记载得客观全面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为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也是历代君王用来统治天下的最好工具之一。首先个人思想的偏重和儒家思想的影响,让历史变得不再那么“客观”了。而且作为失败者是没有权利发话的,至于失败者做出了哪些贡献和价值,历史并不一定会全面的记载和传承。其次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尤其古代文字所表达的意思和现在有很大的差异,一词多音和一词多解都是常事,关键在于中国人习惯用言简意赅的文字去表达复杂的事情和思想情感等。历史记载带有个人思想情感就会变得不那么公正和全面。
    人们都说中国人是历史意思最强的民族,中国历史是世界上最完备的历史。但是这些历史它的可信度到底有几分呢,是值得打一个问号的。民国时期大思想家鲁迅就曾经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天,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鲁迅批判说中国历史是“吃人”的历史。的确,中国历史看起来似乎言之凿凿,几乎每一年都有记载,但是鲁迅却说“没有年代”,永远都是在重复着同样的故事。永远产生不出新的历史意义,永远都在掩盖同样的肮脏和丑恶。
    再来细分析一下,中国的“史”字最早的意思既不是“打听、询问”,也不是发生的“事件”,而是用文字记录。而这种记录本身不是为了求知,其实更是一种官方的政治行为。后来才民间的政治思想,继而又上升为统治者最重要的一种意识形态。古代为什么要制订史官,为什么要修史?最早期的史官对这些还是比较模糊的。自从司马迁的《史记》得到官方认可之后,后续的历史都是延续《史记》的思想。而司马迁又是继承孔子的遗志,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就很清楚的说明这个道理:“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办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拔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这就是传统史学一直贯彻的思想。任何一个当权者,哪怕是暴君,也多少会在意自己的劣迹是否会指著之竹帛、遗臭万年。
    中国传统史学除了上述道德政治目标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作为政治统治的技术手段。通过史学往往能预判出以后社会的大概景象,也是古人从历史中总结出的一些经验规律,如“水能载舟,亦能复舟”“天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等。也是因为中国史学在政治层面上的可操作性极强,所以历代君王都争相在利用它。从而大大削弱了其认知功能。
    历史是需要继承传统,又需要突破传统的。需要继承那些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智慧遗产,非物文化、继承传统美德、继承优良作风等。突破那些封建思想束缚,突破传统思维模式,买进新时代进程。
    所以说我们今天了解到的历史争议性都是非常强的,也是因为如此现在才有更多的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历史得出不同的结论,著一些不同历史思想的书籍。那些“专家”和历史学者所讲的历史也会和史学记载的历史会有不一样了!比如易中天中华史就是从另一个新颖的角度去解读历史了。关于历史的小说那就更是不计其数了。
    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然而我们到底该怎样读史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如今社会上关于历史方面的书籍,多如牛毛,数不胜数。历史也是我们永远道不尽的一个话题,学会用正确的态度看待历史,解读一个真正公正全面的历史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是需要全面以及所有关于历史爱好者共同去营造的好的氛围的事情。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