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为何不就近调兵,而急调9兵团北援?毛主席看到一围歼敌绝妙时机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为何不就近调兵,而急调9兵团北援?毛主席看到一围歼敌绝妙时机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第一次战役结束时,西线志愿军各部遥近清川江边,与退守清川江以南的美军第8集团军形成对峙,并围绕江北岸桥头堡阵地展开争夺。

    东线第42军主力仍在长津湖地区,节节抗击美军第1陆战师等部的进攻,掩护第二批入朝的第9兵团部队向前开进。

    这时,朝鲜开始进入冬季。10月下旬,北部山区提前降下了1950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气温急速下降。

    中美两军经过第一次战役不期而遇的遭遇战后,双方都在整理阵势,调整部署,谋划和准备下一步的行动。

    1、第二次战役的构想

    彭德怀在决定结束第一次战役的同时,对“联合国军”下一步行动企图作了预估,指出:

    由于第一次战役“消灭敌人不多,我军实力尚未完全暴露,美伪军还可能重新组织反攻”。

    毛泽东也得出同样的判断结论,他于11月4日22时致电彭德怀、邓华,通报一则敌情:

    韩军参谋总长于当日 14 时 50 分电令第 2 军团:“为适时地夺回德川、熙川,望第二军团担负此次攻击作战,并限五日十二时前提交新的作战计划及攻击时间”。

    这一情报虽未涉及麦克阿瑟后来的“总攻势”计划(此时该项计划尚未正式出台),但已透露出“联合国军”下一步行动的大致走向。

    据此,毛泽东指示彭、邓:

    “敌于收集各部略加整理后有向我军举行反攻之可能,请令我军各部注意,于其反攻时各个歼灭之。”

    第二日凌晨 3 时,毛泽东再次指示:

    “敌有可能乘我疲劳组织反攻一点亦请注意,令各部不要松懈。”

    这表明,自第一次战役结束之日起,准备对付“联合国军”的反攻,就成为毛泽东、彭德怀筹划志愿军下一步作战的第一个关注点。

    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之后,其行动的主旋律就是不断地进攻。一直推进到鸭绿江边,占领整个北朝鲜,是美国战争决策者和战场指挥官追求并自信能够达到的目标。

    当西线第8集团军突然遭到中国军队打击而全线收缩到清川江边时,难免在美国军方政界引起一片质疑和斥责的声音。

    麦克阿瑟对沃克下达向清川江以南撤退的命令很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种“胆怯的举动”,要求他立即恢复进攻,并给他明确规定了重新发起进攻的时限。

    沃克虽然对贸然恢复进攻疑虑重重,但仍向麦克阿瑟表示自己迟早会重开攻势。

    他说:

    “我们一直在拟制集团军所能调动的所有部队重新发起进攻,来战胜新的对手——有组织的中共军队的计划。这些计划将尽可能在短时期内付诸实施。”

    稍作收拾整顿后再度发动进攻,是美国既定的战争方针的要求,也反映了以麦克阿瑟为代表的军方高层力图在朝鲜战场上追求完胜结局的强烈意愿。

    对美军的企图,中国领导人和志愿军指挥员早就心中有数;对其下一步将要采取的行动,他们也作出了准确无误的判断。

    2、友军的非难

    彭德怀决定先退一步,以利再战。他在结束第一次战役时就向毛泽东表达了这一想法,指出:

    “根据我军当前已很疲劳,粮弹运输困难,且冬季将至等情况,我们拟采取巩固胜利,克服当前困难,准备再战的方针。……如敌再进,让其深入后歼灭之。”

    毛泽东于11月5日凌晨 1 时回电:

    “同意你的部署,请你按当面情况酌量决定。”

    按这一部署令,西线各军主力将撤至宣川、定州、泰川、云山、温井、妙香山一线及以北地区休整,进行反击作战准备;同时,以第39、第40、第38军各1个师和第42军第125师,展开于博川、宁边、球场、德川、宁远一线地区,实行宽大正面的运动防御,并以小部队逼近敌人或插到敌侧后展开游击战,遇小敌则歼之,遇大敌则边打退,诱敌深入,待机破敌。

    对于东线,彭德怀根据毛泽东的指示:

    也于11 月6日作出部署,确定以宋时轮指挥的第9兵团担负该方向作战任务、诱敌北进至旧津里、长津线,首先寻歼美军第1陆战师2个团;现正在东线担负阻击任务的第42 军主力逐渐转移至柳潭里以南,节节抗击北进之敌,掩护第9兵团开进,并协同其歼敌。

    11月8日,彭德怀两次致电毛泽东,全面汇报东、西两线迎击敌军反攻的作战构想。

    11月 9日,毛泽东复电彭德怀、邓华、朴一禹并告高岗,同意志愿军总部对下一次战役的部署,指出:“目前部署及下一步作战意图,均很好,请即照此稳步施行。”

    然而,这时从友军那里却传来非难之声。

    苏联驻朝鲜大使什特科夫,对彭德怀在志愿军打到清川江边时作出不进反退的决定很不满意,他认为,敌方退守之际,志愿军主力不应该停顿,更不应该向后收缩,而应乘胜向清川江以南追击。金日成也对志愿军停止进攻的作战部署表示不理解,询问彭德怀为什么不继续向清川江以南发展攻势,扩大反击战役的胜利。

    彭德怀后来回顾这段历史时写道:

    朝鲜同志不同意我们这个作战方针。他们当时忽视了在武器装备上敌优我劣的具体条件,极力主张乘胜追击。我们当时如果不坚持自己的意见,而同意他们的意见,那肯定不会取得第二次战役那样大的胜利。

    3、毛主席的乐观估计

    第一次战役之后,毛泽东对从根本上扭转朝鲜战局充满信心。毛泽东对下一步作战结果的乐观预期是有充分根据的。

    经过第一次战役与“联合国军”较量,特别是与美军面对面直接交锋,毛泽东认为,志愿军已初步摸到了这个强大对手的底,不仅证实了战前对美国战略弱点的研判,而且发现美军在作战能力方面也存在许多过去不曾了解的短处。

    志愿军入朝之前,对与美国这一世界头号强国的军队在战场上较量普遍感觉心中没底,特别是由于缺乏对付美军飞机、坦克的有效手段,在能不能打的问题上存有不小的疑虑。

    这种疑虑下面有,上面也有,连邓华、洪学智这些高级指挥员,在部队渡江前最后一刻还联名致电彭德怀、高岗,以没有空军掩护、高射炮又少和其他各项准备均不足为由,要求推迟部队出动时间。

    而经过第一次战役,以上顾虑不是得以消除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得以缓解。能不能打的问题,此时已有了比较肯定的答案。

    11月 22 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第 19 兵团党委并告各大军区的电报,甚至作出“美国军队比起蒋介石的某些能战的军队,其战斗力还要差些”的评价。

    如果说第一次战役对志愿军来说具有对强敌进行试探、摸底的性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能不能打的问题,那么,下一个战役就应有更高的目标追求,进一步解决打得好的问题。

    如果说第一次战役的结果是,志愿军在朝鲜境内初步站住了脚但站得还不那么稳,改善了战场态势但还没有完全扭转战局。

    那么,下一个战役预期达成的结果就不仅是要站住脚,而且要从根本上扭转朝鲜战局,使志愿军真正获得战略上的主动,其标志就是毛泽东所指出的,由“防御局面改变为进攻局面”。

    4、为何再次选择德川?

    志愿军入朝前,毛泽东、彭德怀提出第一期防御作战设想,计划先在德川、宁远一线以南,平壤、元山一线以北建立防线,初期只打防御战,阻止“联合国军”继续向北推进,6个月以后再谈攻击问题。志愿军入朝后,由于未能先敌到达预定防御地区而不得不于行进间以遭遇战形式与敌军打了第一次战役,结果是打出了一个新的战场态势。

    正是从这一态势中,毛泽东看到了将防御局面改变为进攻局面的可能性,并据此确定了第二次战役的战略目标,这就是他 11 月 9日给彭德怀的电报中所指出的:

    争取在本月内至十二月初的一个月内东西两线各打一二个仗,共歼敌七八个团,将战线推进到平壤、元山间铁路线区域,我军就在根本上胜利了。

    彭德怀在研究下一个战役作战方针时也指出:

    “我们在今年还必须要打一仗,将战场推到平壤、元山地区,再消灭敌人至少六七个团,使敌人由进攻转入防御,以便我军将来大举反攻”;“此次战役如能消灭美伪军二至三个整师,则朝鲜战局将起基本变化”。

    这与毛泽东从根本上扭转朝鲜战局的战略意图完全相同。

    围绕从根本上扭转朝鲜战局的目标,毛泽东在筹划下一个战役时突出了两个重点:

    一是强调德川地区在西线战场的重要地位,并以德川为枢纽对西线战场加以布局;二是提升东线战场的地位,将东线战场由起翼侧保障作用的辅助战场,变为相对独立的重要歼敌方向。

    对于德川这个地方,毛泽东一直相当看重,第一期防御作战设想中,就有把主战场放在平壤、元山铁路线以北,德川、宁远公路线以南区域的考虑。其原因,是这个地方位于半岛“蜂腰部”,较利于志愿军组织防御和准备反攻。

    只是由于“联合国军”北进速度过快,志愿军入朝后来不及赶到此地布防,这一设想才未能实现。但是,在毛泽东的视线内,争取和利用德川枢纽的考虑始终没有放弃。

    在毛泽东看来,经过第一次战役,志愿军已前进到一个比较有利的位置,在这一情况下,控制德川并将下一步作战重点置于此地,既是战略上的需要,在战役上讲也是可行的。

    德川是大同江上游的一个小城,它北倚妙香山脉,扼控进出朝北山区的门户。如果以德川为顶点,与东北的宁远、东南的孟山画一条连线,可形成的一个边长约20公里的三角区域,正好位于半岛东、西两海岸的中间位置。有多条干线道路通过这个区域伸向朝鲜北部的各个重镇、要点。自德川向东80公里,是东海岸重要城市咸兴;向西70公里,是清川江主要渡口新安州;向西南、东南各约 100公里,则是有铁路相连的平壤、元山两大战略要地。

    从提出第一期防御设想,到发起第一次战役,志愿军入朝初期作战的目标就是要在朝鲜北部找到一块立足之地,解决部队入朝后站得住、北战局稳得下的问题。而要站得住,就要选好立足点。易守难攻、交通便利的德川,便被毛泽东看中。

    占据德川,不仅有利于志愿军部队在东、西两线的调动和协同作战,而且可使得组织防御有纵深,发起进攻有依托。这对于在朝鲜北部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实现扭转战局的第一步战略北目标,价值自然是很大的。

    第一次战役后,毛泽东认为志愿军“已经初步地站稳了脚跟”,但战局还没有完全扭转,这与志愿军还没有对德川及其附近地区加以有效控制有关。因此,在筹划下一次战役时,毛泽东首先把德川问题突出出来,强调要以此为枢纽推动整个战役进程,从根本上改变战争局势,使志愿军真正立于战略上的主动。

    当时“联合国军”战役布势有一个重大缺陷,这就是东西两线隔绝,西线第8集团军和东线第10军之间,在德川以东敞开了一个宽达数十公里的空白地带,从而使其两线战场的侧翼均处于暴露状态。

    而部署在德川、宁远、孟山三角地区的,又是战斗力较弱的韩军第2军团,这就为志愿军实施侧后攻击提供了可乘之机。下一个战役,如果能抓住“联合国军”部署的这一薄弱环节,首先从德川地区打开缺口,无疑可为争取一个好的战役开局创造条件。

    5、为何调九兵团?

    在强调德川具有重要价值的同时,毛泽东对东线战场的地位作用也有新的考虑。这是他战略指导上的又一发展。

    第一次战役中,东线战场只是起翼侧保障作用的辅助战场。志愿军在这里只放了第42军2个师,在黄草岭、赴战岭一线阻敌北进、西援,防东线之敌向志愿军后方迂回,掩护西线主战场侧后的安全。随着战场形势变化,毛泽东对东线战场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到第一次战役结束时,东线战场地位已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当时采取的一个战略举措,是紧急调运宋时轮为司令员兼政委的第9兵团(下辖第20、第26、第27军,共12个师)入朝参战。

    第一次战役发起后不久,前线兵力感到有些吃紧,尤以东线为甚。毛泽东电令宋时轮专程到京,面授机宜。

    据《宋时轮传》记述,毛泽东在与宋时轮的谈话中,专门就为何不从华北就近调兵入朝而是让华东第9兵团劳师远征作了说明。

    毛泽东对宋时轮说:

    军委是用人所长,用部队所长,第9兵团是一支善打阻击、敢打硬仗的部队,现在把你们用到朝鲜就是这个目的。他指着地图告诉宋时轮:敌进甚急,特别是在东线,敌人已占领元山,正企图经长津湖向我军侧后迂回。我们要在这里画一条线,决不能让敌人跨过这条线,保障我军在西线的作战。现在彭德怀没有兵力支援东线,东线战场的部署和指挥由你全权承担,我们不遥制。

    战役目标是让敌人从何而来再从何而退,把战局稳定下来,这是最理想的方案。

    此前,彭德怀对东线战场兵力薄弱一直感到担心,而自己手中又无可用于增强东线的机动力量。10月26日,他致电毛泽东、高岗称:

    “美广播二十六日五万人,在元山登陆如系事实,美帝准备大打并企图由咸兴、长津进占江界、惠山镇、中江镇,我应迅速再准备一两个军,位置临江、长白两点备适时参与作战,以备打破敌人将我压回中国企图。”

    第二天,毛泽东复电指出:元山登陆之敌“估讣有三万人左右,号称五万不可信” ;并告: “宋时轮已来京面谈,九兵团定于十一月一日起车运至梅河口地区整训”。

    毛泽东在电报中明示:对即将集结于中朝边境的第9兵团,“前线如有战略上急需可以调用,如无此忽需则不轻易调用”。

    可见,毛泽东对第 9 兵团用于何时、用于何处,并不只是考虑一时之应急,而是将其作为一支可左右战局的战略力量看待,要用便用在“有战略急需”之时,而不可“轻易调用”。

    10月29日,针对东线敌军行动可能造成的威胁,毛泽东指示彭德怀、高岗:

    “东面伪首、伪三及美七师共三个师由咸兴向北进攻的可能性极大,必须使用宋时轮主力于该方面方有把握,否则于全局不利。请你们考虑除第二十七军十一月一日,由泰安直开辑安或满浦直上前线外,余两个军是否接着开通化、辑安地区休整待命,以备必要时使用。”

    这就明确了第9兵团使用的方向和时机。

    6、中央赋予九兵团的使命

    几天后,毛泽东致电宋时轮、陶勇(第9兵团副司令员),并告彭、邓、高等,指示:

    (1)九兵团全部着于十一月一日开始先开一个军,其余两个军接着开动,不要间断。

    (2)该兵团到后受志司指挥,以寻求各个歼灭南朝鲜首都师、第三师、美军第七师及陆战第一师等四个师为目标。该敌现位于城津、咸兴、元山及以北一带地区,有分路向临江、辑安方向进攻模样。

    (3)兵站事务须自设机构办理。

    此电对第9兵团的出动时间、开进序列、作战目标、指挥关系及保障事项都作了明确规定。

    第一次战役期间,第9 兵团未投入实战使用。

    战役结束当天,毛泽东给彭德怀发电,就该兵团下一战役使用问题提出指导意见,指出:

    “江界、长津方面应确定由宋兵团全力担任,以诱敌深入寻机各个歼敌为方针,尔后即由你处直接指挥,我们不遥制。”

    同日,毛泽东写手谕给军委作战部部长李涛:即以二十军开辑安、江界待命,宋时轮应去江界指挥。

    从这些电文不难看出,自第9兵团从华东集结地域向朝鲜境内调运、开进,到进入朝鲜完成战役展开,整个过程都是在毛泽东亲自掌握和安排下进行的。

    在这一过程中,对该兵团的指挥关系发生了多次转换,从华东军区,到东北军区,再到志愿军总部,毛泽东逐段予以明确,当遥制则遥制,当放权则放权。其间,彭德怀也很关注第9兵团的动向和位置,他一面令第42 军主力在黄草岭地区顽强阻击北进之敌,以掩护第9兵团开进和展开,一面从战役全局出发考虑东线下一步作战的目标和任务,将第9兵团入朝作战行动纳入第二次战役筹划的总体设计。

    在得到毛泽东关于第 9兵团“由你处直接指挥”的授权后,彭德怀于6日 10时致电宋时轮、陶勇,确定该兵团在东线战场的作战任务及配置。

    7日,彭德怀令在东线担负阻击任务的第42军主力放弃原阵地北撤,以诱使美军进至预定歼敌地区。此后一周,第9兵川所属第20、第27 军及兵团部机关 8 万多人全部进入以长津湖为中心的东线战场。

    于是,东线战场便由第一次战役期间起翼侧保障作用的辅助战场,转变为第二次战役的重要歼敌方向。

    第9兵团部队从临江、辑安两渡口入朝时,正赶上美国空军对中朝边境地区实施大规模轰炸。该兵团采取严格的伪装措施,隐蔽开进,所属各部不仅没有为空中轰炸所阻,也没有被美军严密的空中侦察捕捉到丝毫痕迹。

    第 9兵团紧急入朝并在东线战场完成展开,是第二次战役筹划和准备阶段至关重要的行动。它不仅大大增强了志愿军在东线战场的作战力量,而且使原先在东线担任阻击任务的第42军主力得以转用于西线,增大了西线志愿军的反击兵力。虽然第二次战役中,西线战场仍是主战场,但东线战场在投入整整一个新锐兵团的情况下,就不再仅仅是一支“偏师”,而是有了相对独立的战略地位。

    单字解释: 为 何 不 就 近 调 兵 而 急 调 兵 团 北 援 ? 毛 主 席 看 到 一 围 歼 敌 绝 妙 时 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