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太平天国:王爷数量接近3千,只有5人称得上是贤王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说起太平天国,王爷数量是一个热门话题。黄文英被俘虏时说“从两广出来的都封王,人数2700余人”。李秀成则是“滥封”,如果文字不够用,则在“王”字前面加“三点水”,意思是小王。或者,直接来个“列王”,一堆都是王爷,但没有明确封号。

    王爷数量多达3千人,常用的汉字表示压力很大。王爷人数多,不代表含金量就高;含金量高,也未必代表品德高尚,德才兼备。接近3千个王爷,笔者认为只有5人能算是“贤王”。

    那么,贤王的标准是什么呢?德才兼备少不了,辅佐君王,善待将士,与同僚关系友善,个人魅力值高,以及能善待俘虏,胸襟宽阔。

    历史上,周朝的周公旦、召公奭是贤王,且是楷模。宋朝的赵德芳、赵元俨是贤王;清朝的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奕訢是贤王。

    太天国前期,“首义五万”影响最大,以及燕王秦日纲,但只有南王冯云山称得上是贤王。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靠“跳大神”起家,本身就想夺取实权,架空天王洪秀全,算不贤王。

    尤其杨秀清,他一家独大,经常表演“天父下凡”,随意杖责北王韦昌辉、燕王秦日纲等诸侯王,还威胁杖责洪秀全四十大板,无视君臣纲常。

    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也不是贤王。韦昌辉,金田起义最大赞助商,本人也聪明,但他被仇恨冲昏的头脑。杨秀清为了掌权,经常欺负韦昌辉,不但任意杖责,还剥夺他水师指挥权,以及京师卫戍权。

    天京事变,韦昌辉不但杀了杨秀清,还扩大事态,导致2万精锐死于内斗。至于翼王石达开,天京事变中故意迟到不说,还扬言“攻灭京师”,公开武力威胁洪秀全。

    回京辅政时,石达开又不顾洪秀全求情,公开对天王施加压力,要求处死燕王秦日纲、佐天侯陈承瑢,让天王在群臣面前威望扫地。单干之后,石达开又不救援队友林启荣,导致九江陷落,17000将士遇难。

    至于燕王秦日纲,忠臣、可靠,却头脑简单,更谈不上贤王。

    南王冯云山,拜上帝教实际创建者,贤王中的典范。冯云山披荆斩棘,深入紫荆山腹地,在底层发展拜上帝教,工作非常艰苦。此时,洪秀全在广东,他不能吃苦耐劳,所有的事情都是冯云山做。

    冯云山传教,是打着“洪教主”旗帜,极力维护洪秀全的尊严。如此,洪秀全虽说没有跟教徒接触,但影响力并不小,这就是冯云山的格局与人品,他忠于自己的上级。

    “首义五王”除了自己,都是冯云山拉着进入拜上帝教,他才是太平天国的实际创始人。后来,为了维护局面稳定,冯云山又拉着韦昌辉、石达开对付杨秀清和萧朝贵,且自愿排在实力派第三位,在萧朝贵之下。

    冯云山为了大局,可以自我牺牲,不求名利。此外,太平天国的典章、制度、立法、军事、经济等工作,也是冯云山在操作。李秀成自述说:“创立国家,是南王的功劳,是他在谋划建国。”

    功劳大,威望高,还懂得尊重天王,以及协调内部关系,这就是贤王。冯云山如果不过早阵亡,太平天国还是有成功的可能;南王阵亡蓑衣渡,这是洪秀全的损失。

    1856年,天京事变,以及随后翼王石达开出走,洪秀全痛定思痛,决定永远不封王。但是,洪仁玕到来,洪秀全又打破了“惯例”,洪仁玕来京师不足一个月就册封干王七千岁,陈玉成、李秀成意见很大。

    洪仁玕封王,拉开了太平天国后期封王的序幕。此后,洪秀全又以各种理由分封诸侯王,人数接近3千。后期的王爷,干王洪仁玕、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奉王古隆贤都算是贤王。

    洪仁玕,眼光长远,著有《资政新篇》,历史评价很高。洪仁玕能力强,心态也好,他知道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不服气,不愿意看到自己封王,毕竟没有立下战功,但并不与他们闹矛盾。

    当年,洪仁发、洪仁达两位王爷,一直看石达开不顺眼,内部矛盾激化。洪仁玕极力与陈玉成、李秀成搞好关系,并经常在两人中间斡旋,维持朝廷与地方的关系,从而赢得实力派的好感。

    1860年“围魏救赵”作战,是在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商议下,才得以顺利实施,并彻底打垮江南大营,然后东征江浙,夺取新的根据地。

    陈玉成、李秀成在江浙问题上有矛盾,也是洪仁玕从中斡旋。可以说,洪仁玕就是一支润滑剂,协调诸侯王之间关系,以及诸侯与朝廷的关系,维持摇摇欲坠的洪氏江山,配得上“贤王”。

    英王陈玉成,太平天国最讲义气的王爷,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的那种。天京事变后,陈玉成兵马最多,李秀成还很弱小。此时,面对清军反扑,李秀成很难招架。

    李秀成每一次遇到困难,自己无法解决时,都会找陈玉成帮忙。例如,李秀成受困桐城,不敌秦定三,书信陈玉成帮忙,取得桐城大捷。

    浦口之战,对付江北大营,李秀成搞不定,也是陈玉成帮助,然后第二次摧毁江北大营。不久,李昭寿、薛之元叛变,京师粮道被封锁,李秀成无法打通,还是陈玉成帮忙,打通了粮道。

    陈玉成是贤王,实至名归,李秀成也是如此。李秀成,忠王千岁。封王时,洪秀全还送他“万古忠义”,肯定他的功劳,以及对太平天国忠心耿耿。

    太平天国后期,李秀成独自支撑危局,洪秀全却不信任他,但李秀成并未抛弃洪家父子。李世贤建议单干,效仿石达开外出,李秀成拒绝了。李秀城明知南京守不住,却依然回到京师,与湘军作战。

    对待清军,李秀成也颇具国际主义精神。清军将领或者官员被俘虏,李秀成都会善待他们,好吃好喝招待。清军不愿意投降,李秀成也不为难,让他们自己回家去,如果没有路费,还可以给钱。

    江南提督张国梁阵亡,李秀成厚葬他。浙江巡抚王有龄自尽,李秀成为他准备好棺木,让士兵护送回家安葬,还给予路费。林福祥,三元里英雄,坚决抗击英国侵略,后参与对太平军作战,被俘虏,李秀成也善待。

    林福祥不愿意投降,离开苏州之前,他对李秀成说:“今生不能与忠王并肩作战,来世一定效力”,被李秀成的人格魅力折服。可惜,慈禧却怀疑林福祥投降,借助湘军之手杀了他。

    奉王古隆贤,名气不是很大,但也是贤王。起初,古隆贤追随韦俊,与湘军血战厮杀,一起打死曾系湘军二号人物罗泽南。韦俊被洪秀全排挤,投降清军,古隆贤泽坚持留在太平天国,并收复池州。

    陈玉成、李秀成时代,古隆贤长期镇守皖南,抵御湘军进攻,稳住京师的西南后方。但是,皖南穷困,没有足够的粮饷,古隆贤生存压力很大,却毫无怨言。

    1862年底,皖南大多地区沦陷,古隆贤被投降湘军,被授予游击,所部保留数千人。此时,如果古隆贤愿意为清军作战,凭借他的能力,升任总兵、提督都不是问题,但他没有。

    古隆贤不愿意对太平军作战,不希望与曾经的战友厮杀,便主动辞职,回到广东养老,生了6男1女,并开办学校,为乡民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

    就凭古隆贤不对太平军作战,就对得起贤王之称。要知道,许多太平军将领投降之后,可就翻脸不认人,成为清军的马前卒,对太平军举起屠刀。例如,程学启、何安泰、童容海、陈国瑞、黄少春、蔡元隆、黄十四、余安定,等等。

    单字解释: 太 平 天 国 王 爷 数 量 接 近 千 只 有 人 称 得 上 是 贤 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