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1931年东北开始沦陷,60岁大财主戴凤玲,变卖所有家产,携全家老少57口人抗日救国,14年后,全家54人殉国......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1931年东北开始沦陷,60岁大财主戴凤玲,变卖所有家产,携全家老少57口人抗日救国,14年后,全家54人殉国......

    在1931年的东北沦陷之际,60岁的戴凤玲站在自己庭院的中央,面对着家族中的57口人。戴凤玲,一个在敦化名声显赫的大乡绅,拥有数百亩良田和数十间房屋,本可以享受安逸的晚年。但在听闻日军侵占沈阳,对当地百姓的残暴行径后,他下定决心要为国家做些事情。

    他的声音坚定而响亮:“国难当头,我们不能坐视不管!我将变卖所有家产,带领大家抗日救国。我们要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否则我们绝不回家!”

    戴凤玲的话语激起了家族中每个人的热血。他们纷纷表示愿意跟随他一起抗战。这时,戴凤玲不仅动员了自己的家人,还在当地号召了300多名有志之士,他们加入了东北抗日救国军,隶属于王德林的部队。王德林,曾是土匪头子,后改编成抗日武装的领导者,与戴凤玲是老相识。

    整编后的第五独立营,或称“戴家军”,在戴凤玲的资助下迅速成形。他们在深山中驻扎,秘密进行着游击战的准备。戴凤玲不仅提供了财力上的支持,还亲自参与到军事训练和策略制定中。

    一天清晨,戴凤玲和王德林站在营地的高地上,俯瞰着下方的训练场。阳光透过树梢,斑驳地洒在他们的身上。此时的戴凤玲,虽已年过花甲,但站姿依旧挺拔,目光坚毅地注视着下方的士兵们。

    王德林指挥着士兵们进行攻防演练。戴凤玲不时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比如如何利用山地地形进行伏击,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集结和撤离。他的经验丰富,对于游击战术有着独到的理解。

    士兵们分成小组,进行着密集的训练。他们或匍匐前进,或快速翻滚,模拟山林中的实战环境。戴凤玲亲自下场,指导年轻士兵如何使用枪械和刀具。他的动作矫健,让人难以相信他已是六旬老者。

    午后,戴凤玲在营地中巡视。他走到了一群正在休息的士兵旁,与他们交谈。尽管身份地位悬殊,但他并没有摆出长辈或财主的架子,而是和蔼可亲地询问士兵们的训练感受和生活状况。士兵们对戴凤玲充满敬意,纷纷表达了对抗日救国的坚定决心。

    夜晚,戴家军在营地举行了一次战前动员大会。篝火在黑夜中熊熊燃烧,照亮了每个人坚定的面庞。戴凤玲站在众人面前,他的声音在夜空中回荡:“我们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战,每一次出击,都是为了驱逐侵略者。”

    接着,王德林详细布置了即将到来的一次重要行动。他用木棍在地上画出地图,指明了吉林东部的日军驻扎点,分析了敌人的兵力部署和可能的行动路线。戴凤玲则提出了具体的作战建议,如何分兵两路,进行迂回包抄,如何设立伏击点等。

    戴凤玲独自站在营地的边缘,眺望着远方的星空。尽管明日的战斗将是艰苦而危险的,但他的眼神透露出的是坚定和决心。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戴家军在他的带领下,展开了无数次对抗日军的行动,每一次都是生与死的较量。

    不幸的是,战争的残酷最终降临到了戴凤玲本人。在一次激烈的战斗后,他不幸被日军俘虏。日军为了打击抗日力量的士气,决定公开处决戴凤玲。他们将他推到集市上,全身倒上汽油,活活将他烧死,企图以此恐吓抗日武装。

    在戴凤玲被捕期间,他的第三子戴克吉得知消息后,立即组织了一支队伍前去营救。然而,日军已经提前埋伏,戴克吉的营救行动不仅失败,他自己也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截至1937年,戴凤玲的六个儿子已有四个在抗日战场上阵亡。

    日军虽然认为杀死戴凤玲能够让他的部队群龙无首,但事实恰恰相反。戴凤玲的死并没有让部队崩溃,反而更加激发了战士们的抗战热情。他们将戴凤玲的牺牲视为战斗的动力,把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化为战斗的力量。

    在接下来的八年时间里,这支部队在东北地区参加了无数大小战役,为东北地区的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抗战的胜利,这个部队中已经没有一个戴家的成员了。戴凤玲的家族,57口人中,最终只剩下了两个妇女和一个小孩。

    这段历史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今天的美好生活是多少革命先烈用他们的生命换回来的。戴凤玲和他的家族,以及那些无名的英雄,他们的牺牲和奉献,是我们永远无法忘记的。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我们继承他们的遗志,为中国民族的复兴和繁荣不懈努力。

    单字解释: 年 东 北 开 始 沦 陷 岁 大 财 主 戴 凤 玲 变 卖 所 有 家 产 携 全 家 老 少 口 人 抗 日 救 国 年 后 全 家 人 殉 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