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韩练成刚投奔我军,却被当俘虏缴械,愤怒道:还不如死老蒋手上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1959年12月4日,东北抚顺战犯管理所特赦了首批国民党战犯,其中就包括在莱芜战役中一败涂地的国军将领李仙洲。

    1973年,周恩来在中南海设宴招待黄埔出身的特赦人员。

    当谈到莱芜战役时,李仙洲和盘托出了留存心里长达26年的疑团:“当年战役打响后,我指挥6万大军也未杀出一条突围的路来,韩练成(原国军46军军长)怎么就能突出重围呢?”

    周总理意味深长地说:“韩练成同志就在北京,你们可以见面,当面问嘛!”李仙洲从周恩来的含笑答复中,似乎有点明白了当年的疑团。

    这位韩练成,素有“隐形将军”之称,曾经是蒋介石身边最危险的共谍。

    周恩来的秘密间谍

    韩练成的一生,是一部大写的“传奇”,和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许多大名鼎鼎的人物都有过交集。

    他曾与冯玉祥“在北伐时共过患难”;后率部解救蒋介石于危难重围之中,被蒋“特许黄埔军校三期毕业”,官至国民党中将;桂系军阀头子李宗仁、白崇禧都对他十分赏识。

    更令人意外的是,韩练成与周恩来建立了长期而密切的单线联系,后来成为了“没有办理入党手续的共产党员”。

    韩练成出生于甘肃省固原县一个贫民家庭,年幼时靠给地主家放羊为生。

    1925年,冯玉祥辖下马鸿逵的西北陆军在宁夏一带招兵买马。韩练成迫于生计,想到了从军,从此开始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戎马生涯。

    蒋、冯、阎中原大战前夜,马鸿逵投靠了蒋介石,韩练成也随之改换门庭。

    1930年4月,中原大战爆发,蒋介石亲临前线指挥。冯玉祥部下的郑大章率骑兵夜袭归德机场,蒋介石危在旦夕。

    关键时刻,韩练成率部“救驾”。事后,蒋介石亲自接见了这个年轻人。

    他本以为,这样临危不惧、英勇善战的年轻将领,一定是黄埔军校生。

    谁知道韩练成说自己压根没进过黄埔。

    于是,蒋介石给黄埔军校下了一道“特殊手谕”:“韩练成见危受命,忠勇可嘉,特许军校第三期毕业,列入学籍……”

    在国军内部,以杂牌军身份变成黄埔生嫡系的,寥寥无几。

    韩练成成为天子门生,黄埔三期,在国军内部也是炙手可热,前途无量。

    西安事变后,韩练成主动要求去抗日前线,并与周恩来相识。他主张国共联合抗日,因此做了大量统战工作。

    韩练成的夫人汪萍,还经常在经济方面资助李克农、潘汉年等人。

    李克农很感激他们夫妻俩的帮助,也知道他们内心是向着共产党的,因此向周恩来汇报,请求批准韩练成为中共党员。

    就这样,韩练成成为了一名秘密党员。

    明面上,他还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是蒋介石的肱骨大臣。为了保密,他只和周恩来、王若飞、董必武、李克农等少数人联系,绝不接触党的地下组织及党领导下的 各种武装力量。

    作为蒋介石身边的红色特工,韩练成到底为我党提供了多少重要情报,至今无人知晓。

    据他的儿子韩兢回忆说,父亲在世时绝口不提往事。

    每当有人问起,他只说:“我在解放前是由周总理直接领导的,总理不说的我不说,没有公开的我也不说。”

    游走在国共之间

    1945年,深受蒋、桂两系信任的韩练成被任命为第46军军长。当年9月,他率部渡过琼州海峡,接受日军投降。

    在出发前,蒋介石下了一道密令——消灭海南岛一切共产党领导的军队。

    但与此同时,周恩来也写来了一封亲笔信。信中,他要求韩练成“运用个人的影响和手中的权力,在尽可能保护琼崖党组织的安全” 。

    面对周恩来的委托,韩练成深知自己责任重大。

    其实在韩练成到海南之前,军统特务蔡劲军早就从日本人手中带走了琼崖纵队被俘人员和相关资料。

    韩练成到海南后,觉得这是一个突破口。

    他将计就计,依仗自己“中国陆军海南区受降司令官”的身份,以蔡劲军越权行事为由,遏令蔡将全部在押人员和资料移交海口警备司令部处置。

    这样一来,既保护了相关资料,也趁机释放了一些被关押的“共产党嫌疑分子”。

    在此期间,蒋介石曾多次派何应钦、宋子文等人到海南岛视察,催促韩练成“剿共”,但他都以种种理由搪塞过去,尽量保护了海南的共产党人。

    1947年1月下旬,蒋介石为组织对山东解放区的大规模进攻,亲自制定了“鲁南会战”计划。

    计划的具体内容是这样的,由韩练成率领整编46师加入北线兵团,由李仙洲指挥,配合南线集团,在临沂一句歼灭华东野战军主力。

    韩练成得知这一计划后,想方设法将情报送到了华东野战军司令部。

    同年2月19日,陈毅率领的华野部队已在莱芜地区东西形成对李仙洲集团的包围态势。

    李仙洲主张固守莱芜以待援。

    其实这个李仙洲主张坚守是对的。

    莱芜城防御工事坚固,易守难攻,再加上国军装备精良,弹药充足,华东野战军缺少重型火炮,要拿下莱芜城,势必要付出惨烈的代价。想要歼灭李仙洲的部队,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将国军调出城,使之脱离坚固的防御工事,在运动战中歼灭它。

    但是当时73军军长韩浚反对固守待援,李仙洲也就不再坚持了,决定北撤。

    韩练成为了给华野赢得调整部署兵力的时间,故意拖延北撤。

    他和李仙洲说:“我的部队大都在城外,一部分与共军纠缠在一起,一部分与73军交叉在一起,收拢部队需要时间。再者,物资、弹药等一切准备工作也需要时间。”

    李仙洲问需要多少时间?

    韩练成说:“需要两天,2月23日早6点准时开拔”。

    就这样,会议决定23日撤离莱芜城。

    军长失踪

    1947年2月23日一早,国民党军队按原定计划开始撤退,各部队来到指定集合地点准备突围。可就在此时,韩练成却不见了踪影。

    李仙洲派人四处寻找,都没找到人。

    生死存亡时刻,军长“失踪”,全副美械装备的队伍军心涣散、阵脚大乱,也打乱了李仙洲的行动布置。

    华东野战军趁机发起总攻,国民党军队溃不成军,李仙洲受伤被俘,莱芜战役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经此一战,国民党军7个整编师被歼灭,我军歼敌5.6万人,收复了博山、淄川等13座县城。

    王耀武闻讯后,心痛地说:“5万多人,3天就被消灭光了,就是5万头猪叫共军抓,3天也抓不完呀!”

    那么韩练成去了哪里?

    其实23日下午,他已经带着亲信跑去了华野指挥部,并见到了陈毅。但是在这中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韩练成和警卫排来到华野后,警卫排被缴了枪械。一些不清楚状况的同志,将他们当成了普通的国军俘虏一样对待。

    这让韩练成又委屈又不满。

    他想:“共产党就这样对待一个曾经为自己做过许多工作的朋友吗?”

    以至于后来见到华东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唐亮的时候,他差点难过地流下眼泪来。

    因为这起误会,韩练成甚至产生了“宁愿死在蒋介石手里,不愿在华东受辱”的想法。

    不过好在陈毅很快亲自来见了韩练成,并向他转达了党中央与周恩来的慰问,才消除了这个误会。

    陈毅问他,下一步打算怎么办?

    韩练成思索良久,还是决定回南京去。

    他对陈毅说:“我的身份和行动还没有暴露,我回南京再组织一个师、一个军,再给你们送些美式装备来。”

    陈毅觉得此举太过冒险,不赞成他回去,劝他慎重考虑。

    但韩练成去意已定。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蒋介石当时并没有起疑。

    要党员不要上将

    韩练成回到南京后,谎称自己是乔装打扮,才从莱芜战场上逃脱的。

    蒋介石听了,不但不怀疑,而且称他是“莱芜战役唯一生还的英雄”,并夸奖他“胆量过人、智慧超群、忠勇可嘉。”

    韩练成利用蒋的信任,再次在国民党站稳了脚跟。但是他的行为还是引起了某些人的怀疑。

    1948年夏,何应钦掌握了韩练成在莱芜战场“通共”的情报,要求张治中立即派人送韩练成回南京。

    韩练成自知身份已经暴露,在周士观、潘汉年等人接应下,乘飞机潜入香港,后辗转来到了解放区——河北省平山县东黄坭村。

    在河北,他先后受到朱德、周恩来、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单独接见。

    毛泽东对他说:“蒋委员长身边有你们这些人,我这个小小的指挥部,不仅指挥解放军,也调动得了国民党的百万大军啊!”

    新中国成立后,凡国民党将领起义有功者,国家都以黄金奖励他们。

    可是韩练成不要金子。

    他说:“我不是起义将领,而是没有办理手续的共产党员。”

    我军第一次授衔的时候,按照经历和贡献,韩练成完全可以授上将军衔。周恩来还特地征求他的意见。

    韩练成再一次彰显了广阔的胸怀,他说:“和平建国,我就该功成身退了,还争什么上将、中将?你是最了解我的人,我干革命不是为着功名利禄。”

    周恩来对他这一举动十分赞赏,称他是“要党员不要上将”的奇人,一时之间成为军中的美谈。

    1984年春天,75岁的韩练成与世长辞。

    身为大军区正职的他,去世时留下的存款连一万元都不到。

    单字解释: 韩 练 成 刚 投 奔 我 军 却 被 当 俘 虏 缴 械 愤 怒 道 还 不 如 死 老 蒋 手 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