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难怪司马懿会撤兵,城楼上的两个书童,才是整场空城计的关键点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在中国,《三国演义》可谓是一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奇书。作者罗贯中在书中描写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三国英雄、编写了许多精彩的故事情节。

    “空城计”就是其中令人叹为观止的一章。

    区区小城,兵不满三千,将无一人,而司马懿手下却有十五万大军,强弱分明,孔明授首就在眼前。

    没想到绝对优势下的司马仲达却徘徊城下,听诸葛孔明弹奏一曲后,居然仓皇撤兵。

    读者每读至此,不免抚掌大笑,笑孔者之智,仲达之愚,可是这一切真是因为司马懿愚蠢吗?如果把司马懿换成读者你我,真的有胆量进城吗?

    在罗氏生花妙笔里,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城上的孔明神态悠闲,高坐弹琴,身边两书童持剑、摇扇侍立,西城四门大开,可以看见数十老者在洒扫街道。

    偌大西城居然一派寂静,仿佛来到一个无人的世界,听见的只有诸葛孔明的琴声。

    城下司马懿侧细静听,耐心分辩音律,琴声居然一片平和,仿佛孔明先生正高卧隆中,以琴待友,与战场肃杀的气氛截然不同。

    司马懿又打量洒扫街道的老者,虽然老态龙钟,但是看得出他们都曾受过军事训练,难道说他们是军人改装不成?

    如果是军人改装,那么城中还有多少未改装的军士?静静的西城,是否暗藏着杀机?

    司马懿又打量一下孔明身后二书童。

    两个书童,总角之年,尚未束发。出奇的是小小年龄,却是镇定异常,面对杀气腾腾大军居然行若无事、视若无物。

    司马懿心中顿时一惊,如此奇异的儿童,难道是上天喻我城中暗藏兵甲不成?司马懿大叫一声不好,赶快撤兵。

    十五万士兵不知道司马都督究竟看到了什么,听到撤兵命令,真以为大势不好,一起向后溃退,一直跑出几十里方才停住脚步。

    作为道具的十五万大军哪里知道,就在西城上下,两个智谋之士进行了一场心理博弈,失败者当然是司马仲达。

    诸葛亮在书中是智慧的化身,司马懿也是数一数二的智谋之士。些须小计绝不能瞒过他的眼睛,可是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空城计呢?

    应该说诸葛亮在细节方面把握得非常好,用老军打扫街道,用城门大开营造出城内真埋伏的假象。

    作为智谋之士的司马懿也是个细节大师,他在西城城下,仔细观察,想要找出其中的破绽,最后司马懿真地得出一个结论:城内真地有埋伏。

    大兵压境,诸葛孔明、老军若无其事,不足为奇。奇怪的是侍立的两个书童,同样是若无其事。想想两个垂涎黄口小儿,年未弱冠,怎么会如此镇定,这一定是事先知道城里埋伏重兵,故而行若无事。

    司马懿思前想后,最后是两个书童的镇定表现证明了他的结论,于是他立刻下令撤兵,免得被诸葛孔明包了饺子。

    空城计,诸葛孔明取胜、司马仲达中计,关键就在于这两个书童,应该说诸葛孔明慧眼识英才,挑选了两个无比镇定的小书童。或者说,诸葛孔明胜在细节的把握上。

    司马懿不知道是否在空城,他要寻找证据。诸葛亮则将计就计,安排下空城的证据,让司马懿认为空城是假的,实际上不是空城。

    就这样,司马懿注意到书童镇定的细节,料定西城内一定有伏兵。诸葛亮一生唯谨慎,上城之时连书童临敌时细节都注意到,巧妙地做了一个诱饵,而司马懿真地吞了下去。

    如果城下的是水浒里的李逵,恐怕没有这么多的弯弯绕,说不定会抢上城头,先砍两个书童,后砍孔明。

    但也说不定,当李逵冲进城内时,只听一声炮响,伏兵四起,黑厮成了孔明的阶下囚。

    可以说,空城计如此精彩是因为城上、城下都是智谋之人,琴声幽幽之间,已经交手了十几个回合,将在谋而不在勇,李逵之流不过是个打手罢了。

    同样是三国演义,赤壁大战后,曹仁同样给周瑜安排了一个空城计。

    临阵时,周郎注意到曹兵腰间都有包裹,城头虚插旌旗,还以为曹兵真的要跑路,策马先入南郡,结果伏兵四起,自己肋下挨了一弩箭,差一点丧命。

    孔明的空城计是真空城,曹仁的空城计却是假空城,真真假假,身处局中,自然是当事者迷,唯一的办法就是注意细节,无论是孔明还是仲达都要注意细节,以细节取胜。

    何为智谋之士,超人一等的就在于细节的观察。

    春秋时,晋国和秦国交战,白天晋国小胜,秦国派使者约定明日决战。晋国一个将领却说,这个使者口出大言,眼睛却乱转,说明他色厉内荏,秦国派使者宣战是假,趁夜逃跑是真。

    当晚,秦国军队果然趁夜逃跑。

    秦国失败就败在使者在细节方面没有做好准备,口出大言,却是一副胆小如鼠的模样。

    结果在智者面前露出马脚,如果不是晋军内讧,没有设下埋伏,恐怕秦军逃路时会被杀得片甲不留。

    水浒传中有同样的描写,宋江题反诗被关押入狱,蔡九知府写信给父亲蔡京询问如何处理。为了营救宋江,梁山军师吴用安排了一封假信给蔡九,无论印章、笔迹都由专业人士负责,送信的又是自己人,可以说是天衣无缝。

    没想到黄文炳一眼就看出其中的破绽,蔡京与蔡九是父子关系,家书上哪能盖带名讳的图章,事出反常,一定是假信无疑。

    黄文炳道德上不敢恭维,但是对细节方面的洞察力却值得人称道。

    虽然在真实的历史中,占领街亭、进军西城的并不是司马懿,诸葛亮也没有在西城摆什么空城,但是读者还是固执地让司马懿一次又一次地驻马城下,仓皇撤兵。

    读者喜欢空城计这个故事、喜欢这两个智谋之士的对决,实际上就是在赞叹两个智谋人士对细节的敏锐洞察力。

    见微知著,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古书对细节的描写俯拾皆是。古人是在用这些词句来告诫后来人,欲成大事,必须注意细节,无论军事、商战,各行各业莫不如此。

    也许普通人与智谋人士,小商小贩与富商大贾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这里。

    单字解释: 难 怪 司 马 懿 会 撤 兵 城 楼 上 的 两 个 书 童 才 是 整 场 空 城 计 的 关 键 点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