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马超可能是冤枉的:他不惜代价想保住马腾性命,最后为啥被曹操和贾诩骗了?

    2022.06.11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看《三国演义》,马超是忠臣孝子;看《三国志》,马超则是个逆子贰臣。陈寿和罗贯中因为立场不同,看马超的角度也不同,究竟哪个马超是真实的,咱们还得从其他史料中去找答案。

    演义小说自然当不得真,史料也不完全可信,我们只有将《后汉书》、《三国志》、《通鉴纪事本末》等多部史料结合起来分析,才能模模糊糊地看到一点历史事件的真相:罗贯中颠倒马超起事和马腾被杀的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这固然不对;说马超是一个只要权力不要父亲的坑爹货,也未必公允——他可能是被冤枉的,为了保全父亲马腾和弟弟马休、马铁性命,马超也算尽力了,只可惜他最后被曹操和贾诩骗了。

    毒士贾诩的阴险狡诈,熟读三国史料和演义小说的读者诸君自然知道,但是马超为了跟曹操讲和,付出了多大代价,却被陈寿有意无意间忽略了。

    这里首先要强调一点,笔者并不喜欢马超,也没有替他洗白的意思,毕竟马腾之死,马超难辞其咎。咱们要说的,是马超有没有为父亲的安全担忧过,以及他是否真的一点亲情都不讲。

    东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春三月,曹操派遣司隶校尉钟繇讨伐张鲁,命令征西护军夏侯渊等率领大军从河东出发,与钟繇会合。

    曹操是真心要打张鲁,还是假途灭虢搂草打兔子,曹营也有明白人,仓曹属(主管仓谷的官员,正者为掾,副者为属)高柔(袁绍外甥高干的堂弟,后升任丞相理曹掾、颍川太守、治书侍御史、廷尉、司空、司徒、太尉,跟司马懿是一党)劝曹操说:“大军向西进发,韩遂、马超会疑心是袭击他们,必然互相煽动。应当先安定三辅地区,如果三辅地区平定,只需发布文书,就能平定汉中。”

    粮库管理员高柔知道的事情,曹操自然也知道,毒士贾诩更是门儿清,他们早就做好马超闹事的准备:“秋七月,操自将击超等。议者多言‘关西兵习长矛,非精选前锋,不可当也’。操曰:‘战在我,非在贼也。贼虽习长矛,将使不得以刺,诸君但观之。’”

    曹操是汉末三国顶级军事家,他在八月到达潼关后,采取稳扎稳打战术,把韩马联军拖得筋疲力竭,马超夜间偷袭曹营,结果被伏兵打得头破血流。

    马超韩遂的初衷,原本就是保住自己的地盘和兵权,并没有跟曹操并争天下的意思,再加上马腾、马休、马铁都在朝为官(分别为卫尉、骑都尉、奉车都尉),挂着朝廷偏将军、都亭侯官爵的马超实在是不想打下去了:“超等屯渭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请和,操不许……固请割地,求送任子,贾诩以为可伪许之。”

    建安十六年的马超已经当爹了,当了爹的人对自己的亲爹当然会更有感情,他“求送任子”,就是让自己的儿子到曹操那里当人质——这已经是彻底认怂服软了。

    以子为质是当时最屈辱的求和方式,孙权后来被刘备大兵压境,请求曹丕救援的时候,也曾答应以儿子为质,最后也没舍得出去。

    如果曹操见好就收,后面的战事就不会发生,马腾一家自然也就不会死了。

    马超既想保住割据地盘,又想保住老爹性命,为此他甚至可以用儿子为质表明诚意,但是他没想到,曹操身边还有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毒士贾诩。

    曹操征求贾诩的意见,并不是问他可不可以接受马超的请求,而是怎么拆散韩马联盟并各个击破——曹操此来,就是想把关中各路军阀聚而歼之:“关中长远,若贼各依险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来集,其众虽多,莫相归服,军无適主,一举可灭。”

    曹操想毕其功于一役,能歼灭的歼灭,能收服的收服,免得这地方总是冒烟起火。

    曹操假装答应了马超的请求,还没等质子送到,韩马联军就起了内讧,曹操趁虚而入,斩杀了成宜、李堪,韩遂、马超等败走凉州,杨秋逃到安定后投降。

    建安十六年十二月,大获全胜的曹操返回邺城,建安十七年五月,卫尉马腾被诛三族。

    曹操为什么回到老巢的五个月后才拿马超开刀,这个问题一会儿再讨论,咱们还是回过头来看曹操与韩遂马超联军的潼关之战。

    在潼关交战的时候,曹操和马超之间并无私怨,杀父之仇更是无从谈起,小说中的这段描写更是与真相背道而驰:“操贼!欺君罔上,罪不容诛!害我父弟,不共戴天之仇!吾当活捉生啖汝肉!”

    马超要真这样说了,那无疑是在提醒曹操:你出兵之前,咋没把卫尉马腾干掉以绝后患?

    接下来小说又出现了自相矛盾之处:“李堪曰:‘不如割地请和,两家且各罢兵,捱过冬天,到春暖别作计议。’韩遂曰:‘李堪之言最善,可从之。’超犹豫未决。杨秋、侯选皆劝求和,于是韩遂遣杨秋为使,直往操寨下书,言割地请和之事。”

    前几天还发誓要报杀父之仇的马超,居然没有反对韩遂与曹操讲和,这在小说中有矛盾,但是却跟史料合拍,说明罗贯中也有编不下去的时候。

    不管怎么说,马超在潼关曾向曹操割地质子求和,这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把马腾考虑进去,一切问题就都好解释了:马超只是半个枭雄,并没有曹操、刘备、孙权的野心,甚至也没有袁术袁绍的胃口,他就是想当的割据军阀而已,只要是人,就不会把父亲的安危置之度外。

    有史料说马超曾经跟韩遂表示过“我弃父你弃子,咱俩做父子”,但这史料出自曹魏郎中鱼豢的《典略》,其真实性是可以质疑的——陈寿可以抹黑诸葛亮,罗贯中可以丑化曹操,鱼豢说点马超的坏话,那也是职责所在,这就跟陈琳写檄文骂曹操之后,又给曹操当秘书一样,都是为了混口饭吃,同时也要保住吃饭的家伙。

    鱼豢是怎么知道马超与韩遂私下谈话的,我们没有必要纠结,不止是《典略》,就连《史记》中也有很多密室之言,司马迁根本不可能知道,但却都留在了竹简上。

    半壶老酒并不喜欢马超,也觉得他起兵反曹时机不对——他应该先通知在朝为官的父亲和兄弟撤离。

    不管怎么说,马超起兵和马腾被杀都有因果关系,但是要说马超毫无人性置父亲弟弟生死于不顾,也有些冤枉:他肯以子为质向曹操割地求和,说明他还是天良未泯,也是想在保全实力的同时,也保住亲人性命的。

    实事求是地说,在汉末三国时期,留在“敌营”的父亲和儿子、兄弟,都未必有生命危险,这一点黄权知道,阎行也知道,马超可能也有点侥幸心理:我在潼关打得越好,邺城的亲人就越安全!

    马超的愿望落空了:没打过曹操,割地质子求和又上了曹操的贾诩的恶当,最后弄得家破人亡,自己只好跑到刘备那里受关羽的闲气。

    我们细看三国史料,就会发现他其实是个悲剧人物,跟韩遂结盟后就一步一个坎儿,丢了地盘,毁了名节,懊悔得把自己捶吐血。

    马超四十七岁辞世,显然是心气郁结所致,他在建安十六年到十七年间把自己置于尴尬之地,是非功过难以评说,半壶老酒也只能向读者诸君请教:如果马超在潼关打赢或战平,曹操还会诛杀马腾三族吗?马超委曲求全向曹操认怂求和,是为了他自己,还是想保全马腾、马休、马铁的性命?说马超是逆子贰臣,是不是有点冤枉?

    单字解释: 马 超 可 能 是 冤 枉 的 他 不 惜 代 价 想 保 住 马 腾 性 命 最 后 为 啥 被 曹 操 和 贾 诩 骗 了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