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炎帝有几个女儿?她们分别有什么故事?-趣历史网

    2022.06.23 | 历史网 | 次围观
      炎帝,中国上古时期中原地区姜姓部落联盟的首领,号神农氏。炎帝与轩辕黄帝是同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都有伟大的历史功绩,都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华夏人自古喜欢自称是“炎黄子孙”,”,“黄”指的就是黄帝,而“炎”指的就是神农氏炎帝。,  炎帝不仅是我国上古时代的一位英雄和领袖,而且还是道教神话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有许多的神话传说,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炎帝四个女儿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炎帝大女儿,  炎帝大女儿没有名字,有时被称为“炎帝少女”,据说她在种植五谷的过程中对一位神仙赤松子产生了爱情,可惜赤松子一心求道,拒绝了她。,  炎帝大女儿求爱被拒,伤心绝望之下,几欲自尽,赤松子一看对方如此痴情,不得已答应她,并带她成仙而去。,  我国第一部系统叙述神仙的传记《列仙传》中记载:“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  炎帝二女儿,  炎帝二女儿,有的书称她为“帝女桑”,有的书称她为“赤帝女”。她自小便很羡慕自己的姐姐,也渴望自己能成仙。,  炎帝这位二女儿,她从某一年的正月初一开始,用十五天的时间给自己在一颗大桑树上做了一个大鸟巢,从此她就住在这里修道。,  炎帝的大女儿已经成仙而去了,炎帝本来就很伤心,如今看到二女儿又变成了这般模样,更加感到悲痛,他就用尽了一切办法,想让二女儿下来,可惜都失败了,二女儿拒绝下树。,  炎帝一气之下,决定名副其实地做一次“炎帝”,他命人在树下架上木材,然后放了一把火,以逼迫二女儿主动跳下来。,  没想到,二女儿仍然没下来,因为,她变成了白鹊的样子,在火中焚化升天成仙了。,  《太平御览》卷九二一引《广异记》:“南方赤帝女学道得仙,居南阳崿山桑树上,正月一日衔柴作巢,至十五日成,或作白鹊,或女人。 赤帝见之悲恸,诱之不得,以火焚之,女即升天,因名帝女桑。”,  炎帝三女儿,  炎帝的三女儿名叫瑶姬,她对于成仙倒是没有任何的兴趣,只是无比好奇地问炎帝:“女孩子为什么要嫁人呢?”,  不知道炎帝给她的答案有没有解决她的疑惑,反正是瑶姬对结婚没有一点兴趣,最后竟然没结婚就去世了,葬于巫山之阳。,  在古代,女孩子没出嫁就死了,也叫“早夭”,所以史称“炎帝三女早夭”。,  然而,有意思的是,炎帝这个不喜欢成仙的三女儿最后也成仙了,她死后成为巫山十二峰中的神女峰,也就是“巫山神女”。,  战国时楚国的辞赋作家宋玉名作《神女赋》中“襄王有意,神女无情”的典故,说的便是炎帝的三女儿的故事。,  受《神女赋》影响,此后瑶姬常用以比喻美女,千古传诵。瑶姬神话引出历代一系列诗赋词曲等文学作品,形成了描写、咏叹神女的文学长廊,宋玉之后,关于瑶姬的诗作屡见不鲜:,  三国曹魏时的曹植在代表作《洛神赋》序中明言:“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唐代诗人元稹在《离思五首·其四 》中咏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代“诗仙”李白在《感兴》中称颂:“瑶姬天帝女,精彩化朝云。宛转入霄梦,无心向楚君。”,  唐代诗人孟郊在《巫山曲》中也提到:“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目极横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到巫山游览时有感而发,亦在《巫山神女庙》中说:“巫山十二郁苍苍,片石亭亭号女郎。晓雾乍开疑卷幔,山花欲谢似残妆。星河好夜闻清佩,云雨归时带异香。何事神仙九天上,人间来就楚襄王。”,  《太平御览》卷二九九引《襄阳耆旧记》 :“我帝之季女也,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巫山之台,精魂依草,寔为茎之,媚而服焉,则与期。”,  炎帝四女儿,  炎帝最小的四女儿,便是神话传说“精卫填海”中的主人公女娃。,  女娃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就喜欢到海边玩耍,令炎帝悲痛的是,女娃有一天在海边玩的时候,被海水吞灭,溺水而亡。女娃死后化而为鸟,每日衔来石头和草木以填海。,  《山海经·北山经》记载:“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炎帝,中国上古时期中原地区姜姓部落联盟的首领,号神农氏。炎帝与轩辕黄帝是同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都有伟大的历史功绩,都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华夏人自古喜欢自称是“炎黄子孙”,”,“黄”指的就是黄帝,而“炎”指的就是神农氏炎帝。

      炎帝不仅是我国上古时代的一位英雄和领袖,而且还是道教神话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有许多的神话传说,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炎帝四个女儿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炎帝大女儿

      炎帝大女儿没有名字,有时被称为“炎帝少女”,据说她在种植五谷的过程中对一位神仙赤松子产生了爱情,可惜赤松子一心求道,拒绝了她。

      炎帝大女儿求爱被拒,伤心绝望之下,几欲自尽,赤松子一看对方如此痴情,不得已答应她,并带她成仙而去。

      我国第一部系统叙述神仙的传记《列仙传》中记载:“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

      炎帝二女儿

      炎帝二女儿,有的书称她为“帝女桑”,有的书称她为“赤帝女”。她自小便很羡慕自己的姐姐,也渴望自己能成仙。

      炎帝这位二女儿,她从某一年的正月初一开始,用十五天的时间给自己在一颗大桑树上做了一个大鸟巢,从此她就住在这里修道。

      炎帝的大女儿已经成仙而去了,炎帝本来就很伤心,如今看到二女儿又变成了这般模样,更加感到悲痛,他就用尽了一切办法,想让二女儿下来,可惜都失败了,二女儿拒绝下树。

      炎帝一气之下,决定名副其实地做一次“炎帝”,他命人在树下架上木材,然后放了一把火,以逼迫二女儿主动跳下来。

      没想到,二女儿仍然没下来,因为,她变成了白鹊的样子,在火中焚化升天成仙了。

      《太平御览》卷九二一引《广异记》:“南方赤帝女学道得仙,居南阳崿山桑树上,正月一日衔柴作巢,至十五日成,或作白鹊,或女人。 赤帝见之悲恸,诱之不得,以火焚之,女即升天,因名帝女桑。”

      炎帝三女儿

      炎帝的三女儿名叫瑶姬,她对于成仙倒是没有任何的兴趣,只是无比好奇地问炎帝:“女孩子为什么要嫁人呢?”

      不知道炎帝给她的答案有没有解决她的疑惑,反正是瑶姬对结婚没有一点兴趣,最后竟然没结婚就去世了,葬于巫山之阳。

      在古代,女孩子没出嫁就死了,也叫“早夭”,所以史称“炎帝三女早夭”。

      然而,有意思的是,炎帝这个不喜欢成仙的三女儿最后也成仙了,她死后成为巫山十二峰中的神女峰,也就是“巫山神女”。

      战国时楚国的辞赋作家宋玉名作《神女赋》中“襄王有意,神女无情”的典故,说的便是炎帝的三女儿的故事。

      受《神女赋》影响,此后瑶姬常用以比喻美女,千古传诵。瑶姬神话引出历代一系列诗赋词曲等文学作品,形成了描写、咏叹神女的文学长廊,宋玉之后,关于瑶姬的诗作屡见不鲜:

      三国曹魏时的曹植在代表作《洛神赋》序中明言:“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唐代诗人元稹在《离思五首·其四 》中咏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代“诗仙”李白在《感兴》中称颂:“瑶姬天帝女,精彩化朝云。宛转入霄梦,无心向楚君。”

      唐代诗人孟郊在《巫山曲》中也提到:“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目极横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到巫山游览时有感而发,亦在《巫山神女庙》中说:“巫山十二郁苍苍,片石亭亭号女郎。晓雾乍开疑卷幔,山花欲谢似残妆。星河好夜闻清佩,云雨归时带异香。何事神仙九天上,人间来就楚襄王。”

      《太平御览》卷二九九引《襄阳耆旧记》 :“我帝之季女也,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巫山之台,精魂依草,寔为茎之,媚而服焉,则与期。”

      炎帝四女儿

      炎帝最小的四女儿,便是神话传说“精卫填海”中的主人公女娃。

      女娃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就喜欢到海边玩耍,令炎帝悲痛的是,女娃有一天在海边玩的时候,被海水吞灭,溺水而亡。女娃死后化而为鸟,每日衔来石头和草木以填海。

      《山海经·北山经》记载:“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炎帝不仅是我国上古时代的一位英雄和领袖,而且还是道教神话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有许多的神话传说,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炎帝四个女儿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