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1967年南京司令员带中将遗孤进军营,遭集体反对,结果如何?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1967年,南京军区大院,一群孩子忽然穿上军装,呜呜泱泱进入院子。孩子怎么能进入军区大院?他们又是因为什么穿上军服?

    这就要从大院里面的少将肖永银开始说起了。肖永银是1930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参军五年后顺利入党,随军抗日,行军做事颇受人夸赞。建国后,肖永银被授予少将军衔,又担任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员、成都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务。

    那肖永银和这些孩子又有什么关系呢?1967年,肖永银正好是南京军区领导。这年夏日,他正带兵操练,忽然接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电话。这是远在无锡的二十七军军长尤太忠打来的,老尤跟自己一向没什么联络,怎么突然在这个关头打来电话?

    尤太忠电话里道:

    “老肖!你好啊,你来我们这……玩玩吧!”

    尤太忠话里话外明显有其他意思,肖永银思索一会,忽然恍然大悟,他这时才想起来,南京军区的老领导许世友如今正在无锡,老尤给自己的这通电话,定然是老领导授意。

    可许世友又有什么事情找自己呢?肖永银摸不着头脑,但领导有事,自己不能推辞,简单安排好工作,便带着几个下属来到无锡。尤太忠早就在无锡等着肖永银了,一见他来,立刻满脸笑容,带着他前往许世友所在房间。

    许世友没顾忌什么寒暄礼貌,直接开口:

    “你可要抓部队!把南京的部队稳住!”

    肖永银还是不理解领导用意,他回答道:

    “南京的坦克师如今稳如磐石,这……”

    听到南京稳定,许世友才放下心来,连忙拉着肖永银坐下,跟他东一下西一下瞎扯。

    肖永银也明白,老领导这是在想怎么跟自己开口呢,有难处不好意思直接说,那他也不能问,两人就这么扯了一段时间,许世友才沉不住气,道:

    “老肖啊,你知道吗?陶勇的孩子正四处流浪呢?你说怎么办?要不要把他们收起来啊?”

    一听这话,肖永银长叹一口气,紧锁眉头,和尤太忠对视一眼。两人都明白彼此的意思,陶勇是个好人啊。

    陶勇原名张道荣,抗战中跟着陈毅将军出生入死,极为勇猛,陈毅与他关系极好,专门给他取了“陶勇”这个新名字。新中国建立后,陶勇还是不改脾气,有勇有谋,将东海舰队指挥得井井有条,但就是他的直愣愣,让他在某些方面得罪了不少人,再加上他行事作风确实没有十分注意,很快就被人抓住问题,被迫离职。

    就在离职后不久,陶勇便离奇溺水身亡。陶勇妻子也不是个肯受委屈的人,见丈夫受了欺负,她也刚折不屈,被人诬陷为“特务”,也被关押起来,几番风雨下,她受不了此般挫折,干脆跳楼追随丈夫而去。

    两个大人撒手人寰,孩子们可就没了依靠。他们只能到处流浪,眼看着昔日战友的孩子现在成了小乞丐,许世友心里不是滋味,这才想起肖永银。

    肖永银也不是无情无义之人,他和陶勇关系不错,但这种事情真要操作起来,可比打仗要复杂多了。他和尤太忠秘密讨论许久,最终确定一个方案,尤太忠先把孩子接到上海附近,安抚后再辗转送到南京,让肖永银庇佑。

    计划顺利进行,很快,陶勇的三个孩子就被送到了南京军区。眼看着三个面黄肌瘦的孩子,肖永银湿了眼眶,他抚摸着孩子的头,喃喃道:

    “你们当兵吧!”

    收留了三个陶勇的孩子,那其他人的孩子收留与否呢?肖永银本来就不是一个能区别对待他人的人,眼看着身边战友遭难,他心一狠,脚一跺,干脆将这些战友的孩子全部接到身边,也就是从这一刻起,肖永银莫名地开创了一个“娃娃团”。

    四面八方流浪的孩子听说了肖永银叔叔这里可以当兵,纷纷赶来,他们中大的可能有十六七岁,小的只有十二三岁,因为营养不良的缘故,他们大多形销骨立,穿上军装也松松垮垮。

    这场“招兵买马”极为隐蔽,但终究还是不合规的,很快,就有人发现了肖永银带孩子当兵的行为。

    肖永银接到消息后,连着发愁几日,他也是个守纪律的军人,但眼看孩子们流落在外,他也不能不管,几番思索之下,他想到了一个好地方,那就是长江以北的装甲兵训练基地。

    那个地方整体开阔,里面的士兵训练有素,且其中多为机密训练,孩子们进去后,行动也不会为外界所探知。更重要的是,在这片训练基地里,孩子们可以真的像个士兵一样,参与军营训练,紧跟父辈步伐。

    但是再怎么完备,训练基地也跟军区隔着一条江,肖永银先是来到作战部,开门见山要两条船,可作战部领导贪生怕死,根本不想掺和这些事,直接回绝:

    “船?一条也不能给?非军事目的,不能随便动用!”

    看着战友这样冷血,肖永银也火了,一拍桌子怒骂:

    “老子当年渡江的时候,百万雄师没有轮船,就是坐木船来的,不给船,我照样有办法!”

    肖永银扭头回到军区,跟孩子们做好心理建设,没有军用船,渡江之旅必然困顿寒冷,但孩子们没有一个人退缩。当天夜里,肖永银就借了几艘木船,带着孩子来到装甲兵训练基地。

    也是惊险,就在第二日,前来搜查的人就进了军区,但是此时军区已经没有孩子的影子了。没抓到肖永银的罪证,搜查方只能将情况上报给周总理,顺带告了一状。

    总理的电话很快打来,军区其他人谁也不敢回答这个问题,还有人觉得肖永银这是在“找了麻烦”,私下里嘀嘀咕咕:

    “这得找肖永银来!这都是他干的,得让他自己来回答总理。”

    肖永银可不是个不想担责任的人,听到总理的问责,他根本不担心,反而笑着说:

    “总理问起来我就如实报告情况,我干的事我自己签名!就算总理找我过去,当着群众的面发脾气甚至给我两耳光,我都没意见。总理这么忙,我确实不应该给他添麻烦。但要是关了门,只剩我们两个人,我可要和总理说一句,这些可是后代啊!”

    说完这些话,肖永银就写了一封电报,如实报告自己“招兵买马”的故事。电报发出后,肖永银一直等着总理来找自己“发脾气”,但时间过去许久,总理那边都没了回应,好像是默许了他招“娃娃团”。

    但这件事并没有这么简单就能结束。毕竟现在的环境十分敏感,肖永银也不能保证自己一辈子都不得罪人。没过几个月,就有人举报,说肖永银收容的“娃娃兵”并不符合《兵役法》服役年龄,这可是个大问题。

    面对法律法规,肖永银确实没有办法继续逃避,他必须正面回应自己招兵的问题,还要对这些孩子进行严格审查,如果审查不过关的话,肖永银自己也要受到牵连。

    面对上面的指令,肖永银精心准备的计划很难继续实施,他的下属也劝告他:

    “司令,现在我们的处境已经很难办了。就算我们把这些孩子全部留下,他们的年龄也不符合审查标准,到时候没法上报,我们自己还要受处分。“

    一位与肖永银一向不和的首长也对着他冷嘲热讽:

    “我到了北京,上面问我南京军区招收了多少兵,我说根本不知道!”

    别人不知道这位首长什么意思,肖永银可明白,这位首长就是明里暗里跟他反对这件事呢!之后又有不少领导跟肖永银谈话:

    “你真是不像样子!收的兵也不够格,弄些小孩子来,你干脆弄个儿童团算了!”

    领导们的反对声音没法忽视,很快,参谋部也发来电报,正式询问肖永银:

    “你们装甲兵训练基地招收了多少新兵?一定要好好查查,够格的留下,不够格的按规定都清退回去!”

    一直帮忙训练孩子的装甲兵司令部参谋长此时也发来消息:

    “司令员,现在这件事实在难办,有些孩子年龄确实太小了。”

    肖永银却不想跟着参谋部的想法走:

    “孩子们总会长大,我们这么大的装甲兵基地呢!养些孩子花费什么呢?过几年等他们长大了,都是好男儿!再说了,让他们当兵又不是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情,当年红军时代,找一个人来有多不容易!不能送回去,他们好多人已经没有家了,不能送回去。”

    但是看着参谋部发来的电报,大家都犯了难,肖永银翻来覆去的想办法,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他找到了电报上的关键所在。

    “你们看!参谋部让我们检查这些孩子们是否合格,我们只要按照规定,给他们进行体能训练,让他们全都合格,不就完了!”

    说干就干,这些孩子本来也不是不能吃苦的人,装甲兵参谋长给他们进行了半年的严格训练,一边训练一边进行记录,很快起草好了报告说明。说明清晰的阐述了基地一共招收了多少新兵,经过训练后合格多少名,又有多少人能够发展为党员。

    报告提交上去,参谋部也不能再说什么。正巧此时许世友从无锡回了南京,刚一进大门,肖永银就冲上前去喊道:

    “哎呀,许司令,真难呀!我死顶呀!”

    许世友自然知道肖永银说的是什么事情,他也笑着回复:

    “我知道你顶得住。”

    后来,娃娃兵个个长大,他们不必再流浪四方,多年后,他们的父母重新回家,他们也纷纷回归正常生活。而肖永银,则继续在自己的南京军区做司令,永远将这将事放在心中。

    1977年夏季,陶勇中将补办追悼会,肖永银与孩子们来到北京。曾经瘦弱的孩子们已然长大成人肖永银也不再年轻,但那段六十年代的岁月,永远在他们心中熠熠生辉!

    单字解释: 年 南 京 司 令 员 带 中 将 遗 孤 进 军 营 遭 集 体 反 对 结 果 如 何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